掌握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一口或粪一口途径传播。污染的胃镜可造成医源性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大多无症状。细菌的自发性清除也很少见。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最终均会发展成胃炎;15%~20%的惑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少于1%的感染者会发展成胃癌,但存在地区差异。在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显著超过对照组的自然人群,分别为50%~70%、70%~80%以及90%。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方法。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ureasetest,RUT)、胃黏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如WS银染、改良Giemsa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细菌培养、基因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杂交等)、免疫快速尿素酶试验。而非侵入性检测方法不依赖内镜检查,包括:13C-或14C一尿素呼气试验(13C或14C-ureabreathtest,UBT)、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依检测抗体可分为单抗和多抗两类)、血清和分泌物(唾液、尿液等)抗体检测、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检测等。各种诊断方法均有其应用条件,同时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目的,对上述方法作出适当选择。表7-1归纳了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特点及其应用。
(一)治疗的适应证
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但感染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仅有少部分发展为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发展为胃癌或MALT淋巴瘤。考虑到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滥用抗生素可能引起的细菌耐药以及经济一效益比率,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首先需确定适应证。关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适应证,国内外都有大致相似的共识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几点。
1.消化不良患者可伴或不伴有慢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的部分患者有改善症状的作用;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策略中,根除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根除治疗的益处,可能的不良反应及费用,若患者理解及同意,可予根除治疗。
2.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GERD(胃食管反流病)之间存在某些负相关性,其本质尚未明确,因此在新的国内外共识中已将GERD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适应证中删除。但对于需长期应用PPI维持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阳性GERD患者,仍应根除幽门螺杆菌,以最大限度预防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3.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作为欧洲MaastrichtⅢ共识推荐的幽门螺杆菌根除适应证。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淋巴细胞性胃炎、胃增生性息肉的治疗有效。多项报道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对Menetrier病的治疗有效。鉴于这些疾病临床上少见,或缺乏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已显示有效,因此作为支持根幽门螺杆菌根除的适应证。
4.对个人强烈要求治疗者指年龄45岁,无报警症状者,支持根除幽门螺杆菌;年龄≥45岁或有报警症状者则不主张先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建议先行内镜检查。在治疗前需向受治者解释清楚这一处理策略潜在的风险(漏检胃癌、掩盖病情、药物不良反应等)。
(二)常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
多种抗生素,抑酸药和铋剂均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现将常用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介绍如下。
1.抗生素
(1)阿莫西林(Amoxicillin.A),为B一内酰胺类杀菌性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但抗菌活性明显降低,当胃内pH升至7.0时杀菌活性明显增强。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其次为皮疹。幽门螺杆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比较少见。
(2)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为抑菌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胃酸中较稳定,但抗菌活性也会降低。根除治疗方案中凡加用克拉霉素者可使根除率提高10%以上。该药有恶心、腹泻、腹痛或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现发现对本药的原发性耐药约10%,继发耐药率则可高达40%。
(3)甲硝唑(Metronidazole,M),为硝基咪唑类药物。在胃酸性环境下可维持高稳定性和高活性。甲硝唑的不良反应有口腔异味、恶心、腹痛、头痛、一过性白细胞降低和神经毒性反应等。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对甲硝唑耐药的幽门螺杆菌株大量出现,我国大部分地区耐药率超过40%,部分地区已高达80%以上。
(4)四环素(Tetracycline,T)属广谱抗生素,抗幽门螺杆菌效果较好。在补救治疗措施中,四环素是常被选用的抗生素之一。但近年对四环素耐药的幽门螺杆菌株也已经开始出现。
(5)呋喃唑酮(Furazolidone.F)属硝基呋喃类广谱抗生素,已确认其对幽门螺杆菌有抗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长期用药可致末梢神经炎。
(6)其他抗生素:在目前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等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其他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齐霉素(Az-ithromycin)、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莫西沙星(Moxifloxacin)等也开始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2.抑酸药包括组胺H2受体阻滞药(H2re-ceptorantagonist,H2RA)(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药(protonpumpinhibitor,PPI)(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Hz受体阻滞药由于抑酸强度有限,很少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组方中。质子泵抑制药通过抑制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的关键酶H+-K+-ATP酶,发挥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抑酸药本身并无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中主要与抗生素合用,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根除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为:①提高胃内pH,增加某些抗生素的抗菌活性;②胃内pH提高后影响幽门螺杆菌定植。
3.铋剂铋剂(Bismuth,B)如果胶铋、构橼酸铋钾等,在保护胃黏膜的同时有明显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且不受胃内pH影响,不产生耐药性,不会抑制正常肠道菌群,因此常与抗生素合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4.高分子络合物腐植酸钠在酸性环境,形成胶体状腐植酸,降低水溶性,吸附在病患部位,吸附能力可以使其吸附在胃粘膜和胃壁上,延长停留时间,不会排空,而长时间作用于病菌,且不受胃内pH影响,不产生耐药性。
a、腐植酸钠在各种酶的作用下,活性基团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分解出较多的初生态氧,利用氧离子的活性结合幽门螺旋杆菌细胞壁,破坏幽门螺旋杆菌的氧化还原功能,呈现杀菌作用;
b、药物用腐植酸钠为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吸附幽门螺旋杆菌,释放的毒素及代谢物质,使其保护层“氨云”不能形成,使其暴露于胃酸及药物的作用下,达到杀菌、抑制细菌的作用;
c、另外腐植酸钠能很好的螯合金属离子,通过金属离子的聚集,抑制细菌生长。
d、同时腐植酸钠可以吸附幽门螺旋菌使其不能自由活动,导致幽门螺旋菌不能吸附在胃壁,随着腐植酸钠载体药物排出体外。
作为一种慢性细菌感染,目前临床上广为使用的以质子泵抑制药或铋剂与抗生素联用的药物疗法虽然可以达到80%左右的根除率,但存在药物副作用较多、病人的依从性下降、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以及治疗费用较高等问题。
最近很多医生经过临床数据得出,以腐植酸钠为主联合两种抗生素或三种抗生素,连续服用10天或14天幽门螺旋杆菌可达到95%左右;还有的医生以腐植酸钠、质子泵为主,联合两种抗生素,服用10到14天,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也能达到95%左右。
特别提示:萎缩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患者,在做hp清除时,严禁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断剂,腐植酸钠联合两种或三种抗生素14天,抗生素停药,须连续服用腐植酸钠加维酶素或摩罗丹6至12周。
了解腐植酸钠,白癜风专家咨询在线网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是哪家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zl/10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有痤疮、酒槽鼻?快去查查幽门螺旋杆菌!
- 下一篇文章: 如何正确认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