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案例 > > 正文 >

炎症性肠病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进展

刘冠伊王化虹滕贵根(医院)

中华医学杂志,,95(20):-.DOI:10./cma.j.issn.-..20.

以下内容和版式版权归属中华医学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ldisas,IBD)是一种胃肠道慢性复发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rativ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as,CD)。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20年发展中国家的IBD发病率出现大幅上升趋势。IBD可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与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已成为现代胃肠道疾病研究热点之一。IBD病因不清,目前认为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认为胃肠道微生物与IBD发病相关,但具体病原体尚不明确。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属于螺杆菌属,已与人类共生超过年。许多研究证实HP感染与多种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1]。近年亦有多个研究发现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也存在一定联系,但各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现就HP感染和IBD关系的研究和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有更全面的认识,对IBD的疾病本质及治疗产生新的理解。

一、HP与IBD相关性的研究

l-Omar等[2]于年发表了第1篇HP与IBD的相关性研究,共纳入IBD患者例(UC63例,CD47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HPIgG抗体。研究发现IBD患者HP抗体阳性率仅有22%,而对照组为5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正在接受或曾使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的IBD患者,其HPIgG抗体阳性率较低,分别为10%和7%,而只接受过奥沙拉秦或5-氨基水杨酸的IBD患者抗体阳性率则达到45%,与对照组相近。因此推测IBD患者的低HP感染率与柳氮磺胺吡啶相关。但在El-Omar等进行的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均未发现柳氮磺胺吡啶对HP有根除效果,似与其研究结果相悖。

基于El-Omar的研究结论,此后各国研究者进行了多个试验来检测HP和IBD之间的关系,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包括HP感染与IBD之间为负相关、两者之间无相关性以及HP为IBD致病因素三类结论。

1.HP感染与IBD呈负相关:

Parnt等[3]入组例IBD的患者(93例UC,例CD),采取测定HP血清抗体的方法,发现IBD患者血清学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48%和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tsumura等[4]选取90例CD患者行胃镜检查并取活检,通过组织学诊断HP感染,CD患者感染率为16.7%,对照组为40.2%,CD患者感染率明显降低,校正年龄因素后计算P值为0.,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Zhang等[5]入组例IBD患者(UC和CD各例)进行13C呼气试验,UC患者阳性率为21.2%,CD为18.3%,对照组为48.8%,IBD患者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Bohr等[6]分析了43例IBD患者(18例UC,25例CD)的结肠镜检查,提取肠黏膜组织DNA进行PCR扩增,基因测序后发现CD患者中32%、UC患者中28%及对照组中61%的肠黏膜中检测到HPDNA序列,且对照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IBD组(P=0.02)。以上研究均证实HP感染与IBD呈负相关。

除上述在成年IBD患者中对HP感染进行的检测外,有学者对儿童IBD患者与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也进行了检测。Roka等[7]分析了例儿童IBD患者(34例UC,66例CD,59例未定型IBD)的胃镜结果,显示IBD患者HP感染率为3.8%,对照组感染率为13.2%,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仍支持HP感染与IBD呈负相关。

2.HP感染与IBD无显著相关性:

Parlak等[8]认为HP感染与IBD之间无相关性,研究入组例IBD患者(66例UC,45例CD)行胃镜及活检,发现UC患者组织学HP感染率为69.7%,CD为62.2%,对照组为63.3%,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ll等[9]对20例IBD患者(11例UC,9例CD)行结肠镜检查,提取结肠黏膜组织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与HP、海尔曼螺杆菌(H.hilmannii)等特征基因杂交结果均为阴性,活检组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亦未发现螺杆菌属,因此认为HP与IBD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3.HP感染是IBD致病因素:

部分学者认为肠腔内HP的存在可能是导致IBD发病的因素之一。Strutkr等[10]纳入60例IBD患者(33例UC,25例CD,2例未定型IBD)行结肠镜及活检,肠黏膜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并行基因检测,共6例IBD患者提取出螺杆菌属DNA(5例UC,1例CD),基因测序发现与HP极为相似(85%~95%),而对照组肠黏膜均未提取出螺杆菌属DNA。Olivira等[11]入组43例CD患者行肠黏膜活检,磨碎组织植入培养基,置于37℃微需氧环境孵育,共有6例CD患者和1例对照组培养出革兰阴性螺杆菌,基因测序显示与HP高度相似(99%),HP阳性培养结果与CD相关(P=0.01),考虑不除外肠腔内HP与IBD发生相关。

HP与IBD的相关性至今尚无定论,多数研究显示IBD患者HP感染率较对照组减低。Luthr等[12]对此问题进行了荟萃分析,纳入—年间发表的23篇研究,显示27.1%IBD患者存在HP感染证据,而对照组为40.9%,两组相比RR为0.64(95%CI:0.54~0.75)。亚组分析显示与UC患者相比,CD患者HP感染率降低趋势更为明显。推测HP可能对宿主具有保护作用,使其免于罹患IBD。Jovanovic等[13]和Tursi[14]分别报道3例无IBD病史的患者根除HP3~10个月后出现腹泻、血便等表现,影像学或病理诊断为CD,经美沙拉嗪联合甲硝唑或布地奈德口服后好转。研究者认为根除HP所致患者免疫失衡是导致CD发生的原因,此结果也支持HP与IBD发生呈负相关。

二、HP与IBD之间负相关的可能机制

对于IBD患者HP感染率较低的原因,各研究者主要归因于药物因素和HP对宿主免疫系统调节两方面。IBD患者治疗中常用的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以及抗生素均被认为可能与HP感染率较低相关[3,4,15]。部分研究者发现HP对宿主T淋巴细胞存在直接抑制[16],诱导调节T细胞表达,使机体避免启动Th1/Th17免疫应答[17],这些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可能保护宿主免于IBD。

1.药物因素影响IBD患者HP感染率:

有研究者认为IBD患者HP感染率较低与长期应用柳氮磺胺吡啶相关[2,3,18,19],认为其可能协同其他抗生素将HP根除[3]。亦有学者认为其抗炎作用可导致胃窦部炎症减轻,使局部胃黏膜不适宜HP定植,从而降低其感染率[2,18]。Piodi等[15]将IBD患者HP感染率偏低归因于应用5-氨基水杨酸制剂,认为其可能通过阻止细菌向胃黏膜黏附而降低HP感染率。

Matsumura等[4]及Triantafillidis等[20]认为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HP根除是IBD感染率偏低的原因。而Prónai等[21]对IBD患者和长期应用至少2种抗生素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研究显示,IBD患者HP感染率显著低于COPD组(12.8%比65.9%,P0.),与抗生素应用无关。因此,关于药物导致IBD患者HP感染率降低的猜测仍需更多研究加以证实。

2.HP对宿主产生免疫调节影响IBD发病: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IBD患者HP感染率较低主要与HP对宿主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相关。HP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监视、抑制机体免疫来保护自身免受清除,主要包括直接抑制T淋巴细胞和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两种途径。

研究发现HP空泡细胞毒素(vacuolatingcytotoxinA,vacA)可通过干扰T细胞受体/白细胞介素(IL)2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增殖,降低IL-2水平[16,22,23]。此外,HP分泌的γ-谷氨酰转肽酶可干扰G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活性,使T淋巴细胞滞留在G1期[24,25,26]。

除直接抑制T淋巴细胞外,HPDNA下调树突细胞释放炎症因子[27],使树突细胞重新转化为致耐受性树突细胞[28],后者可使幼稚T细胞转化成Foxp3+调节T细胞(rgulatoryT-clls,Trg),并减少炎症因子释放[29,30,31]。HP诱导的Trg可同时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及超敏T细胞反应,介导外周免疫耐受[28]。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被发现与HP感染呈负相关[32,33],哮喘小鼠模型中给予高纯度Trg可保护其免于哮喘发作[34],认为与抑制性Trg细胞因子如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有关[17]。这种HP介导的免疫抑制机制可能同样是IBD与HP感染之间负相关的原因。Higgins等[35]曾将HP感染的小鼠进行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发现两种细菌同时感染减轻了小鼠盲肠炎症程度,研究者认为与HP降低了Th17免疫反应的程度、使肠系膜淋巴结中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表达增多有关[35]。其他研究推测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associatdprotin,cagA)基因阳性的HP感染可能调节宿主Th1和Th2免疫反应,导致产生更多调节T淋巴细胞[33]。这些研究的结果提出了HP感染与IBD负相关的可能机制,仍需更多相关研究加以明确。

三、结论

关于IBD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但目前仍无定论。大多数研究认为HP与IBD呈负相关,提出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及抗生素等药物应用影响HP感染率,以及HP直接抑制T淋巴细胞、诱导机体调节T淋巴细胞增多、抑制机体免疫反应。亦有研究者认为二者之间无明确关系,或肠腔内HP导致IBD发病。如能确定HP与IBD之间的关系,将在根治HP的必要性、IBD的防治等方面引发新的思考。因此,有关IBD和HP的关系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

欢迎长按下方







































白癜风有治好的嘛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al/13843.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