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杜光辉阅读海南,审美高原
海口日报报道。
高原风光(网摘图)。
海南风光(网摘图)。
高原风光(网摘图)。
杜光辉作品。
核心提示:
路遥去世第二天,他选择奔赴海南,是不想过早命丧高原;他携家带口远赴海南,陈忠实预言其创作进入新的高峰期,不幸言中,目前他仅中、短篇小说就发表多部。著名作家杜光辉在他的第二故乡——海南,创造了令人惊诧的文学传奇。作为海南“文学海军”重要的一员,这位名家公认的“文坛劳动模范”,昨日接受海口日报专访时,除了畅谈其痴迷于写作“拼命三郎”式的种种行为,对文学重兵盘踞省会海口的无限感慨,更多的是感恩海南的“大海胸怀”对其接纳,除了将创作更多描绘高原有重量的作品,还将倾心扶助更多海南本土作家。
高原风光(网摘图)。
杜光辉:阅读海南,审美高原
第二故乡打磨出当今文坛“劳动模范”
海口日报记者彭桐文/图
A、海拔最低处领悟高原的神秘
一个人无论到哪里,忘不了根。杜光辉出生在黄土高原,青年时期在青藏高原当兵。吸吮的是高原的乳汁,沐浴的是高原的紫外线,血液里流淌着高原的生命基因。年11月,在路遥去世的第二天,杜光辉从陕西动身到海南,“回首一望,已经25年了,我已非常习惯并喜欢海南的生活,视海南为第二故乡!”回首之际,杜光辉感慨不已。
前不久,杜光辉应《黄河》之邀,和学者李长青先生《对话》,其中就谈到居住海南,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古人说:“人在事中迷”。他说,永远不离开高原,就不知道高在何处?常年生活在高原,对高原已经习惯,很难产生对其认知的深度,甚至欠缺对高原文化探究的渴求和激情。
杜光辉爱海南、爱大海。
“我从海拔最高的地域来到海拔最低的地域,用高原的文化视角审视海南,再站在海南,用海南的文化视角观照高原,相互反衬对比,对我的精神产生了剧烈的撞击,萌发出更多的思考!”杜光辉说,比如他当年驾驶战车,奔驰在还没有开发的青藏高原,几百公里见不到人迹,权力和法律无法涉及,如果杀死一个人,朝黄河通天河里一扔,鬼都不知道,为什么人们能那样和谐相处?执行任务时,路过巴颜咯喇山、唐古拉、昆仑山的山口,“我站在那里,眺望青藏高原的雄浑厚实,心灵会繁生出莫名其妙的颤栗?!”
高原风光(网摘图)。
有思无解!
到了海南,杜光辉对当年的无解有了思考,高原的宗教文化使人们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他认为,如果我们毁坏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是自毁道德大堤,任其邪恶泛滥;阅读一万本书、写人生观书籍,都抵不上在那些山口站立十分钟,最能改变人生观的是大自然而不是道德说教。
海南风光(网摘图)。
“高原神秘!海南灵性!!这两种撞击和思考必然产生文学!!!”杜光辉说,他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高原三部曲”《可可西里狼》、《大车帮》、《大高原》,中篇小说《陈皮理气》等,“到了海南,还有一个对创作非常有利的条件,增加了生活阅历,拓展了创作素材,丰富了作品的数量,一气呵成创作了《闯海南》。”
杜光辉与海南少数民族作家们交流谈创作。
B、在海南创作进入新的高峰期
在海南定居以来,文学上有哪些具体收获,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问题对杜光辉来说,提的真是时候。
前几天,杜光辉接到《小说月报.原创版》的通知,中篇小说《母亲的麦收季节》近期发表,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70部中篇小说,这个数字对于他,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其中有28部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刊转载,有作品获得上海长中篇小说大奖、全国首届环境文学奖、中国铁路文学奖、辽宁期刊优秀作品奖、海南首届双年文学奖、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等20多项奖项,入选本科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新世纪小说大系.生态卷》)。
高原风光(网摘图)。
另外,截止目前,杜光辉还已出版了《可可西里狼》、《闯海南》、《大车帮》、《大高原》、《涌动的浆糊》等5部长篇小说,其中《大车帮》获年中国小说排行榜。而且还有37部短篇小说,多篇散文,多篇时评、思想随笔类文章。
高原风光(网摘图)。
不仅在海南,在全国范围来说,杜光辉写小说也是高产大户、获奖专业户,得到业界高度认可。他这些核心期刊已发表的作品,有的反映故乡的高原生活,有的反映海南生活。著名作家陈忠实在年为其《可可西里狼》所写的序里说:“有人告诉我杜光辉携家带口去了海南,我没有惋惜是出于我对创作的理解,一个年轻而敏锐的作家进入一方陌生之地,感受会更新鲜更强烈,况且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先活跃的地区,当代生活的矛盾和人的心理秩序的变化,更易捕捉。”
陈忠实还说:“杜光辉到了海南,创作又进入一个高峰期,佳作连续面世,《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和许多报刊转载了他的作品,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作领域。他的《哦.我的可可西里》荣获《中篇小说选刊——年》优秀中篇小说奖、上海长中篇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环境文学奖,标志着他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原风光(网摘图)。
“这些成绩的获得,除了我前边谈的因素之外,还有海南的地理条件!”杜光辉说,他来海南之前,熬夜写作,身体非常糟糕,步行公尺就要歇气。那段时间,陕西连续死作家,这就是他在路遥去世第二天,就奔向海南的原因之一,“海南的气候改善了我的身体状况,在同样拼命的境况下,身体却越来越好,简直是个奇迹!”
高原风光(网摘图)。
杜光辉说,他现在和过去的同学同事见面,他们都为他的健康惊诧。他现在供职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也给他提供了非常好的创作条件,使他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写作,他应该鸣谢学校、感恩海南。创作高峰不断,再就是个人的刻苦,他在年出版发表了93万字,年曾经发表万字,给别人说这些数字时,很多人不可思议。
高原风光(网摘图)。
杜光辉写中、长篇小说,都是凌晨4点起床。著名作家雷达曾说:“杜光辉是文坛劳动模范”,很多新闻媒体说:杜光辉是文坛的“拼命三郎”。“我自己认为,健康和勤奋是作家必须具备的基础!”杜光辉笑着如是说。
海南风光(网摘图)。
C、潜心创作扶助海南民族文学
杜光辉对当代文学颇有研究,了解海南文学发展的现状,也在引导和提携海南本土作家做了一些实际工作,他认为省会海口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在诸多方面,还有待用文学的方式作更深入的挖掘推广。
杜光辉与海南少数民族作家们交流谈创作。
“海南文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海南建省之前,海南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板块上,影响甚微。第二个阶段是海南建省后这近30年,海南文学走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杜光辉认为,衡量海南文学发展与否,有两个基本标准:海南本土作家群的崛起,少数民族作家群的崛起,“如果这两个方面没有提升,海南文学就没有从根本上提升。”
高原风光(网摘图)。
杜光辉说,这个问题要从海南这30年的文学发展史来论证。建省初期,海南本土作家面对一批名声显赫成就辉煌的进岛作家,多多少少地表现出自卑、萎缩、不好意思、甚至妄自菲薄。随之,海南本土作家出现了彷徨、徘徊的焦虑。很快又进入寻觅、突围、奋起的艰难期。到了今天,基本形成了海南本土作家群体,使我们看到海南文学破晓的曙光,但距离辉煌还有一段距离。
海南风光(网摘图)。
“今天的海南文学是外来文学和本土文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文学,谁也不可复制谁,谁也不可替代谁!”杜光辉分析说,外来作家对海南文学的影响,不能质疑。但从他有限的阅读中,还没有发现外来作家有拿得出手的抒写海南本土文化的作品。有一些描写十万人才闯海南的小说,浮光掠影,没有多深的文化根基。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作家。比如,青藏高原雄莽、人烟稀少、粗犷、牛羊肉、奶茶、酥油,必然孕育藏民族性格的雄莽粗犷、热情好客、疾恶如仇;黄土高原的厚实、旷古、博大、沟深、山远,小麦、苞谷、烧酒全为热性食物,吃后性情暴烈;隔着山沟喊话,见面却要走上半天,造就了秦人性格的倔强、说话如喊,唱戏如吼。秦地文风粗放,粗话通篇,男性阅读感觉如高冈振衣,肝胆开张。女性阅读脸红心跳,娇喘不息;江浙地域人口密集,小桥流水人家,细米精肴,男人多文气,女人多秀丽,说话捏声捏气,必然造就文字细腻、情感丰富。海南岛独处一隅,海拔偏低,气候炎热,饮食多为白米、鱼虾,皆为凉性食物,造就了男人的性格柔和,女人贤惠善劳。让藏人、秦人写海南,如让李逵绣花,张飞弹琴。为此,海南文学只能由本土作家抒写,难以换位。
“海南的文学整体布局是北高南低,重兵盘踞省会海口。海口应该把文学的触角向南延伸,扶持南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发展!”杜光辉认为,海口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离不开周边地区的发展和支持。就文学创作而言,海口在扶持相对落后地区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文学的新发现,丰富自己的文学元素。别的地区的文学氛围浓厚了,作品丰硕了,作家和作品会输入海口,丰富海口的文学,这是互补的。文化是积淀,文学同样是积淀。海南文学的提升像种植黄花梨,不能靠一代人就完成,需要很多代人的积累,一步一步提升。我们这代人需要做的工作是普及、提升,播撒种子,浇灌幼树,呵护年轻作家成长,培育海南的文学森林。
高原风光(网摘图)。
杜光辉从事文学创作30年,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些年,除了自身刻苦文学创作之外,他还尽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创作。自费购买1万多元的书籍,先后奔赴临高、乐东、五指山、东方、三亚、文昌,甚至一些村落,对多人次的作家辅导座谈,帮助他们修改作品50多篇(部),作序近10篇。“在这些序里,我尽量拔高其价值,不是吹捧,不是炒作,是激励、是怜悯,是情怀。我很清楚,这些业余作者很难成为名家,但通过交流可以提高!”杜光辉说,这样做是播种文学的种子,栽种文学的幼苗。他们的文学爱好,可以带动周边的人们,可以做为家风传输到儿孙后代,“或许,他们的儿孙中,他们周边的下几代中,会萌发出文学的参天大树。到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不在人世,也没人能记得我们的付出,但良心得到藉慰!”
高原风光(网摘图)。
D、井喷式爆发壮大“文学海军”
做为“文学海军”中的一员,杜光辉获得不少奖项,为海南文学圈争得了荣耀。但他一直都把得奖看得很淡,他说:“我从来不看重那些奖项。我创作的前十年,都是收到获奖证书了,才知道得奖了!”对于现在的一些文学评奖,他很有意见,但为了保持内心宁静,安心创作,他“一言以蔽之,不谈,免得罪人,因为江湖险恶,文坛水深”。
杜光辉(网摘图)。
杜光辉一直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al/20118.html
- 上一篇文章: 直面挑战,精准施策八一一届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