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44岁的的士司机冯师傅发现自己总是会出现胃疼、胃胀气的现象,和以前吃几颗胃药就能缓解不同,现在他的胃在过饱或者过饿的时候都会隐隐作痛,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妻子和女儿也开始时常性的喊胃胀、胃痛,这些情况都让他隐隐觉得,这一回和以前的情形都不一样。随后,一家人来医院(医院)消化内科进行检查后的结果证实了他的担心:原来,这一家三口都查出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携带者,正是因为这一病菌,才导致了一家人老是会出现胃疼、胃胀气的情况。
知道老冯的情况后,身边有朋友劝他不用治疗,只要注意规律饮食即可,但读初三的女儿上网查询后却看到有网友建医院接受诊治,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成为老冯一家的“难题”。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医院消化内科专访了该科副主任谭松,听听他怎么说。
感染率高但不一定会致病
据谭松副主任介绍,幽门螺旋杆菌是造成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胃痛等胃部疾病的主要“元凶”。目前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不明原因贫血等有关,而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都和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他在采访中对记者介绍,若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无症状,也可出现反酸、腹痛、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症状。此外,有些患者还有特殊的口腔异味。另外,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没有特定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感染机会会有所增加。
“但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也不一定会致病。”谭松表示,据统计,东方人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是西方人的2~3倍,特别是亚洲地区感染率较高。据了解,我国一般人群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达40%~60%。根据国内最新出版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的指南建议,凡是发现感染到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还是应积极接受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不直接引发胃癌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世界卫生组织把幽门螺旋杆菌定为I类致癌原。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早期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较高;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在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后,胃癌发病率有所下降。那么,幽门螺旋杆菌会直接引发胃癌吗?对此,谭松副主任也用他的专业医学常识进行了解释。
“幽门螺旋杆菌不会直接导致癌变。不过,幽门螺旋杆菌作为始动因素,能与胃酸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刺激细胞增殖,引起胃部溃疡,从而进一步促使胃黏膜的正常细胞向胃癌方向转化。”谭松副主任解释道。
他告诉记者,胃癌的发生,是要经过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到慢性萎缩性胃炎,再发展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再进展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最后发展成胃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如果检查出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携带者,大家也不用过于惊慌。
建议查出阳性最好进行治疗
针对老冯一家的左右为难,谭松副主任建议道:“根据最新公布的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的最新指南”建议,出现以下情况,建议携带者还是应该及早接受治疗: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消化性溃疡;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
此外,他也说道,有些人虽然检查出胃部带有幽门螺旋杆菌,却没有出现消化道不适等症状,像这样没有症状的带菌者,一般可不予治疗,但若患者有强烈的根治愿望可予治疗。谭松副主任告诉记者,其实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并不复杂,一般采用口服四联疗法药物进行10—14天的治疗,患者在疗程结束1医院接受复查。
至于为何老冯一家三口都查出了病菌,谭松副主任也进行了解释:“一般来说,幽门螺旋杆菌病菌主要是以饮食传播为主,所以只要有一个家庭成员查出是带菌者,其余的成员就很有可能也因此被传染。”
预防:就餐最好使用公筷
有些患者经治疗后,隔1个月复查,幽门螺旋杆菌会转阴;但很有可能患者在治愈后又会因为外出就餐了不卫生的餐具或饮食而再次感染到病菌,此时就需要二次治疗了。虽然不能在治疗后保证病菌永远不会复发,但生活中若养成一些就餐的好习惯,也可最大程度避免感染到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具体该如何预防,谭松副主任进行了一一介绍。
1.戒烟戒酒,否则烟酒会影响到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
2.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及时修复蛀牙、牙垢、牙结石等口腔问题。
3.家人间不要共享牙刷、漱口杯等。
4.若家中有人感染,一定要设置好公筷。同时尽量避免到不干净、消毒不彻底的街头小店就餐。
5.要给孩子单独配备餐具。家里的老人不要把食物放在口中嚼碎后喂食小孩,防止交叉传染。清洁完餐具后,一定要打开消毒模式对使用过的碗筷进行消毒。
-TheEnd-
文/王迪
图/网络
?本周刊由贵州都市报独家打造,欢迎转发敬请注明出处
?欢迎贵阳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能治好么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y/1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