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用药 > > 正文 >

胃不好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捣乱

胃不好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捣乱●医院消化科教授李闻

  胃部不适是临床上常见症状,患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餐后饱胀不适、嗳气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胃肠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已成为全球共识,但由于患者的认识程度和临床医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常常忽视对Hp的检测,导致部分患者反复就医仍未明确病因,症状反复出现,胃病迁延不愈。提高对Hp的认识,有利于对Hp的预防和治疗,降低胃肠疾病的发病率。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寄生在人的胃黏膜组织中,可随着胃黏膜上皮的更新脱落进入胃肠道随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此外,脱落的Hp可存活于胃液中,通过胃-食管反流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因此Hp可通过粪-口、口-口和胃-口途经传播。

  我国成年人Hp感染率高于50%,但临床上,感染Hp后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临床症状就诊。我国成年人Hp感染率较欧美国家高出30%~40%,主要与我国共餐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关。当人们共用碗筷进餐时,唾液里的细菌可通过饭碗、筷子等餐具互相交叉传染,这种饮食习惯易引起同桌共餐者之间相互感染。因此,Hp感染的家族聚集性很明显,这也是很多时候,家庭中一人患有胃病,其他成员也会逐渐患上胃病的原因。

  幽门螺杆菌经口到达胃、十二指肠黏膜后定居感染,此时可引起急性胃炎,表现为腹胀、腹痛、反酸、嗳气,重者可出现呕吐;若未予及时彻底的治疗,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可能发展成为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

  诊断和治疗都有招

  Hp的检测方法很多,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活检,需要取胃中的组织进行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组织学检查等;非侵入性的方法不依赖胃镜,包括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5N尿氨排出实验、粪便抗原检测等。

  研究表明,慢性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为90%以上。如果家中有多人出现胃部不舒服的情况,医院查查幽门螺杆菌是否超标。此外,若家人中有已经有人Hp检测超标,建议家中其他人也进行Hp检测和治疗,避免反复感染。

  Hp被根除后,胃黏膜炎症可减轻或消失,保护胃黏膜的黏液层和胃上皮完整性得以恢复,从而使症状消失、疾病治愈。目前认为根除Hp是治愈和防止溃疡复发的关键。

  目前学术界推荐只要患者不存在用药禁忌,就应进行根除治疗。为减少药物长期应用的副作用和耐药问题,Hp治疗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目前根除Hp的治疗方案有两大类,即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和以胶体铋为基础,外加二种抗菌药物的三联疗法。临床上,常用的标准三联疗法为: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PPI+克拉霉素+甲硝唑。常用抗菌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及四环素。

  抗生素选择时需要考虑耐药问题,在我国,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而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低;此外,药物的选择需注意个体化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后患者还要在停用抗生素或者铋剂后至少4周,停医院复查,检测Hp是否彻底根除。导致治疗无效的原因很多,如细菌负荷量过多,患者依从性差、未按时服药、漏服药物,吸烟、饮酒,治疗前两周内服用过抑酸剂,4周内服用过铋剂、抗生素等,都会使疗效大打折扣。

  链接——

  如何预防Hp感染

  同其他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良好的卫生习惯幽门螺杆菌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因此,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要改变用餐方式,宜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防止唾液里的细菌通过筷子传播到食物上引起相互传染。家里有幽门螺旋杆菌病患者时应该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

  注意饮食Hp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天~10天,要做到不喝生水,一些烟熏腌制的食物不宜吃,因为腌制的食物含有亚硝胺,有致癌作用,如果吃了腌制食物,再加上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会大大增加癌变的可能性。此外,饮食定时定量,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忌过饱,忌生冷酸辣、油炸刺激的食物。(苏璇整理)









































如何治疗白癜风呢
北京治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y/13169.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