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用药 > > 正文 >

这个细菌是胃癌明确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

我国是幽门螺杆菌(Hp)高感染区,人群Hp感染率高达50%左右1,我国同样也是胃癌的高发区,胃癌的新发病例及死亡病例数分别占全球总数的44.1%和49.8%2。众所周知,Hp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等胃部相关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3。但对于目前并无明显胃部病症的人群而言,健康体检中的Hp检测具有多大的意义呢?

Hp感染和再感染风险高

Hp的传染途径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通过人-人传播、水源传播、动物源性传播以及医源性传播4,而我国Hp感染率高,且不同地区Hp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区的Hp感染率可能远高于50%1,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存在Hp高感染及再感染风险。研究也证实,在关系密切的社区和家庭成员中,Hp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即当关系亲密的周围人存在Hp感染时,个人的感染风险会增加5。

因此,健康检查有利于排查自身和周边人的Hp感染,从而降低Hp感染及再感染风险。

无症状不代表疾病无进展

多数Hp感染者并无症状和并发症,但所有Hp感染者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即Hp胃炎,具有一定的感染性。而Hp感染者中约15%~20%会进展为消化性溃疡,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但即便进展为消化道溃疡或早期胃癌,患者也多无临床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这可能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胃癌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6。

一项研究纳入了健康检查中通过尿素呼气试验检出的例Hp感染者,经过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检出率分别为37.6%、4.5%和7.5%;病理中性粒细胞浸润、肠化、腺体萎缩、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分别为83.2%、30.3%、15.9%和0.3%。有无消化道症状两组胃镜及病理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由此可知,无论是否有明显特异性消化道症状,Hp检测均可作为排查隐匿的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早检出、早根除效果更佳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在胃黏膜发生萎缩和(或)肠化生发生前检测出Hp阳性并根除Hp几乎可完全预防肠型胃癌发生,但如果在已发生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后才检测并根除Hp虽可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展,但也不足以完全消除这一风险6。

因此,通过常规健康检查进行Hp检测或可尽早排查Hp阳性,从而及早消除肠型胃癌的潜在风险。

总体而言,我国Hp感染和再感染风险较高。而Hp感染,以及由Hp感染引发的胃部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往往无明显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唯有通过检测手段才可明确是否发生Hp感染以及其它相关胃部疾病。从疾病进展来看,早检出、早根除Hp意味着更大的获益。因此,无论是否存在明显胃部病症,常规健康检查中Hp检测都不容忽略,且临床应用的非侵入性Hp检测试验中,尿素呼气试验是最受推荐的方法。

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了,如何检测呢?高碑店普惠体检推出C14呼气试验检测项目,无创,出结果快。欢迎前来咨询,健康-。

参考文献

1.谢川,吕农华.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疾病监测..33(4):-.

2.BrayF,etal.Globalcancerstatistics:GLOBOCANestimatesofincidenceandmortalityworldwidefor36cancersincountries.CA:CancerJClin.(0):3-31.

3.KuipersEJ.Reviewarticle:exploringthelinkbetweenHelicobacterpyloriandgastriccancer.AlimentPharmacolTher.(Suppl)3-11.

4.陈旻湖,彭铁立.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临床消化病杂志..18(2):68-70.

5.高春艳.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聚集性.检验医学与临床..10(20):-.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刘文忠,等.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华内科杂志..56(7):-.

7.刘芸,等.健康体检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镜及病理分析.疾病监测..33(4):-.

高碑店市首家健康体检医保定点单位

做体检/刷医保/到普惠体检

本文由







































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y/16940.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