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中国人最容易患上的癌症之一,世界上将近一半的胃癌患者都在中国。
胃癌按其组织来源,可大致分为基因相关性胃癌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肠型胃癌。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肠型胃癌在这两种起源中占多数。
幸运的是,这种类型的胃癌通常是有迹可循。临床资料显示,肠型胃癌患者通常需要40多年时间,经历4个阶段,才能从幽门螺杆菌感染走向最终胃癌。
4个阶段,分别有相应的预防进一步癌变的措施,早期干预,预防癌症是很有希望的。
下面,我将详细为您介绍。
判断胃癌组织起源的分类:能否预防的关键(1)遗传主导的胃癌扩散
少数患胃癌的人与体内有致癌基因相关,即所谓的弥漫性胃癌。
这类胃癌通常非常恶性,病来如山倒,病前无症状。年龄较低的胃癌患者,多半是这种情况。
这与人们常说的饮食失调、抽烟喝酒等致癌因素无关,而是与人体内致癌基因的表达有关。
建议:有家族恶性胃癌病史的患者,在45-50岁之间,医院进行基因筛查。如果致癌基因明确,可以考虑全胃切除术。
(2)肠型胃癌以幽门螺杆菌为主
幽门螺杆菌长期不能根治,会引起胃粘膜炎症,引起慢性胃炎。炎症微环境是癌细胞生长的温床。
幽门螺杆菌病患者,特别是慢性胃溃疡、胃炎患者,更容易经历"非萎缩性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这4个癌变阶段,最终发展为肠型胃癌。
这种病程一般有迹可循,起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前后经过40多年。
但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有效地减少胃癌的发生。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在山东地区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的发病率下降了39%。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癌,通常有4个发展阶段第一期: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是幽门螺杆菌的致病作用较弱的阶段。但它是严重胃炎、胃溃疡、胃癌发生的第一步。
但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不必过于担心。早服药、早干预,患胃癌的风险几乎不会增加。
·开展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少吃腌制熏烤和高盐食品;
·控制体重;
·不要吸烟。
第二期:萎缩性胃炎
由萎缩性胃炎开始,就被称之为胃癌的"癌前病变"。
如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则必须进行幽门螺杆菌清除治疗,并按医嘱定期复查。
第三期:肠上皮化生
在慢性胃炎中,胃粘膜上皮会转化成含有帕内特细胞和杯状细胞的肠粘膜上皮化生组织。
当发现有不完全型化生时,应密切监视胃镜检查。
要知道,它就在胃癌的边缘。
第四期:异型增生
分低级异型增生和高级异型增生型。低级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癌细胞的几率为0~23%,而高级异型增生癌变的几率则为60~85%。
因此,若是低级的,继续密切监视胃镜。若是高级的,需要预防性胃镜治疗。
感染幽门螺杆菌,该咋防胃癌?牢记"3尽早",胃癌远离你(1)尽早进行遗传检验
应先排除恶性扩散性胃癌。
若家庭中至少有2人患有胃癌,且至少有1人被诊断为弥漫性胃癌或家庭中有一人在40岁前诊断出弥漫性胃肿瘤,建议进行CDH1基因检测。
如果证实有突变,可在医生的允许下,进行切除,以防止扩散性胃癌的发生。
(2)尽早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家庭成员均有明确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定期进行C14呼吸测试。阳性者,如果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病灶,应及时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3)尽早进行胃癌筛查
没有做过胃镜检查的胃癌高危人群,建议在45-50年之间尽早进行胃镜筛查。高危人群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为消化道或其他肿瘤患者,
第二种为慢性胃病患者,如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
第三种为长期吸烟、喝酒,尤其是爱吃烫食、腌制、烧烤、高盐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者,这些习惯会严重损害胃。
如未检测出阳性或高危因素,3~5年后可不再复查。
若发现胃癌的危险因素,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或异型增生,应在医师指导下定期复查及随访。早期诊断出病变后,要及时、正确的治疗。
问上医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y/19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贫血有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作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