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饮食文化,老爸茶必占一席。算不上高端洋气,也没太多精致讲究,但它早已成了一种标签,代表着海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点一杯红茶加两勺糖,不用急着搅拌,如生活,边喝边品味,涩口后的甘甜更值得回味。除了家,老爸茶店大概是很多海南人一天中待得最久的地方。19世纪末,归国的海南华侨将东南亚饮茶的习惯带回了家乡,融合中西的茶馆应运而生,主要提供茶和咖啡,以及各类中西式点心。久而久之,这类茶馆逐渐成了当地中老年人休闲的聚集地,而又因海南话里常称上了年纪的人为“老爸”,“老爸茶”就这样不胫而走。在海南,几乎很难有哪个地方能比得上老爸茶店的热闹。《海南岛民俗志》曾记载:“当墟日,茶楼常座上客满,地无空隙,肩摩背接,熙熙攘攘。茶有时茶、龙井、菊花……之类。”每一条街巷几乎都会藏着一家老爸茶店,一方木桌,几张红凳,有时去晚了甚至还要等位。外地人进到海南的老爸茶店,耳闻着一声声海南方言,常有“海南人不用上班”的错觉。但在谈笑风生间,或许早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社交场。有老爸茶的地方就有江湖,它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文化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的会约上三两老友肆意畅谈,或国家大事,或生活琐事,即便天天见,也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喜欢研究彩票的“码友”们可以聚在这里,在无序的数字中寻找致富的密码;即便是一个人,也能点上壶茶发呆半晌,丝毫不会感到尴尬……茶店里,也进了不少做小生意的人。擦鞋的、卖花生小吃的、挑担卖水果的……他们熟练地穿梭在人群中,去得多了也混了个脸熟,不时还有客人会主动问起“那个擦鞋的大姐今天来不?”在这里,不论是西装革履还是脚踩拖拉板,几乎都无人在意,讲究的是一种自由随性和舒适,能让你切实地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海南人习惯把“喝茶”说成“吃茶”(海南话里“吃”和“喝”同音),一个“吃”字,自然要比“喝”涵盖得更多。因此,除了茶,老爸茶店还藏着丰富多彩的食物。遍地开花的老爸茶店,各有各的“杀手锏”,但大包和红茶几乎是标配。老爸茶店的茶通常都是红茶,舀一勺白糖到杯里,倒入红茶,食客可以根据各自的口味搅拌白糖。如果迫不及待一把搅开,甜味会瞬间迸发,喝完一杯再加红茶,又容易寡淡无味。因此,喝红茶还是极有讲究的。除此之外,还有海南绿茶、水满茶、苦丁茶、八宝茶、鹧鸪茶等多种选择。大包是海南传统的一种糕点,之所以称为“大”,自然是体积大,从皮到馅儿,层层剥开,像是一次舌尖探险,每一口都有惊喜。外表蓬松的包子皮,用老面发酵,抹上一层猪油,使得口感更加松软。腌制好的肉馅儿裹在包子皮里,秘制香料和猪肉的鲜香相互融合,肥而不腻,再加上一小块水煮蛋,简直诚意满满。芋头包,在海南话里又称“欧包”(芋头海南话念“欧”),是茶店里的热门之选。刚炸好的芋头包色泽金黄,表面撒上一层面包糠,光是看着就酥脆。撕开一道口子,就能瞧见绵密的芋头馅儿,实在忍不住马上大咬一口。表皮带酥粒的菠萝包,也是食客餐桌上的常客。除了大包、芋头包,还有排骨包、五指叉烧包、该夏包、椰蓉包……可谓品类丰富,异彩纷呈。将萝卜丝与面糊按照一定比例调配下锅油炸,再打个鸡蛋,各有各的风采,每一口都层次感十足。摊好的萝卜饼软糯香滑,周围一圈脆边儿更是不少人的心头爱。从某种程度上看,一家老爸茶店受不受欢迎,往往要看烙饼炸得好不好。油多了吃起来不够干爽,火候不够烙饼不够酥脆,一盘好的烙饼,当是皮脆馅儿软表面金黄,再蘸两筷子红醋,甚是满足。?蛋散,源于广东的一种小吃,旧时一穷人家无钱备置年货,只以蛋散待客。谁料其美味却俘获人心,即流传开来。后来,岛民们将这一美味带回海南,直接引其粤名而音类“铛畅”,成了老爸茶店引客的“秘技”。脆香松散的蛋散,淋上糖浆后甜而不腻,整盘下肚,可一饱口腹之欲。一些食品种类丰富的老爸茶店还会卖些广式蒸笼,蒸凤爪、蒸排骨、蒸紫菜卷……而老爸茶的食物品类,寥寥几字也实在很难概括得全,最好的方式便是亲自到店里点上一番,方可尝遍美味。如今,逐渐变快的生活节奏,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钻进老爸茶店,享受一种最纯朴也最接地气的生活方式,这也成了他们忙里偷闲的世外桃源。无论四季更替,昼夜更迭,老爸茶店已然成了海南人安放身心的地方。世间百态,都已沏在了茶里。“地图版深夜爱报社”上线
用最短的时间替你解决
“吃什么”的问题!
超过60家社长领着兄弟姐妹们
一家一家探过的店
全部打包发给你
享用攻略如下
▼
免责声明:
循着深夜爱报社美食地图
吃到月半本号概不负责
来源:深夜爱报社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y/19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