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小编都要落泪了海南农垦有这么一
8月22日、23日海南日报、海南农垦报相继报道钟奇武事迹。
钟奇武:十二载照料瘫痪双亲感天动地
■本报特约记者冯清乾
“为了照顾好父母,他辞掉了工作,艰难地支撑起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是我们队里的大孝子。”提起钟奇武,邻居杨大婶翘起大拇指连连夸赞。
今年53岁的钟奇武是东太农场南俸片区先锋队职工子弟,原在海口一家公司上班,每月工资余元,虽不富裕但很知足。
年春的一个下午,正在上班的钟奇武突然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说母亲不幸中风。钟奇武急匆匆地赶到家中,把母医院。经过抢救,母亲的性命虽然保住了,但遗留下肌体严重残疾和语言障碍,医生还说有可能变成植物人。
母亲患有高血糖和高血压并发症,钟奇武每天都要为她注射胰岛素。
“决不能让母亲变成植物人!”钟奇武把母亲带回家后,悉心照料。早上和父亲一起搀扶母亲来回走动,晚上再打热水帮母亲泡脚半小时,夜里他就睡在母亲床边,为母亲揉腿捶背,防止肌肉萎缩。经过一系列的康复治疗,母亲总算没成为植物人,但因之前患有高血压和高血糖并发症,最终还是落下右侧躯体半身不遂。
年春,时隔不到一年,灾难再次接踵而至。一天,钟奇武的父亲忽然出现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的症状,医院后,被确诊为缺血性中风、严重残疾,注定要在轮椅上度过后半辈子。
一步、两步、三步……每天早晨,钟奇武都要搀扶父亲来回走动,活络筋骨。
原本生活在大城市、收入不错、尽享天伦之乐的钟奇武,随着父母双双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而妻子身体也不太好,还得照顾在海口读书的女儿,无奈之下,只好辞掉了工作,当起了父母的“拐杖”。整个家庭的收入只有父母每个月近元的养老金和残疾补助,日子过得艰辛又清苦,但钟奇武却一直“挺住”。
为方便同时照顾父母,钟奇武在一间只有9平方米的房屋里放了两张床,并在中间加了一张折叠椅,这就算是自己的“床”了——就这样,三人挤在这间屋子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钟奇武总是在父母身边随时“待命”——这张小小的折叠椅,就是他的床。无数个夜晚,他都在这张“床”上陪父母入睡。
钟奇武每天为父母按摩洗澡、喂食喂药……吃喝拉撒全包下。母亲不能自己进食,加之咽喉萎缩,钟奇武每餐都要熬制软糯的米粥喂给她吃。他整天躺在父母的床边,每隔两小时为他们翻一次身子,保持父母身体清洁,还特意买来皮捶子帮父母敲打全身,促进血液循环。
母亲不能自主进食,他就一勺一勺地喂给她吃。
为父母端屎端尿、洗澡洗脸、喂食喂药、按摩捶背……成了钟奇武每天雷打不动、坚持了12个春秋却尚未完成的使命。
12年来,钟奇武用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涵义,没睡过一天安稳觉,没出过一次远门,用毅力和信心精心照料父母,才使他们支撑到今天。
虽然家庭多灾多难,日子过得艰苦,但钟奇武依旧乐观开朗,脸上常常挂着笑容。如今,他仍然觉得自己孝子的使命还未完成:“父母陪我长大,我要陪伴父母变老,做他们一辈子的‘拐杖’。”
钟奇武无意翻开相册,发现与父母的合影寥寥无几,内疚之情顿生,特邀记者为其拍了一张全家福。
东太农场职工子弟钟奇武照顾病重瘫痪父母多个日夜
一张折叠椅,就是他的床
■海南日报见习记者欧英才记者李关平
9平方米
一个9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张堆满药品的木桌,两张小床,中间一张折叠椅,是53岁钟奇武和身患重疾的父母的唯一住所。
6年
多个日日夜夜,寒来暑往,东太农场南俸片区先锋队这个小房间却是最温暖的家。自年春节至今,钟奇武辞去海口的工作,放弃与妻女团圆,持续照料瘫痪的双亲。
一片天
面对命运捉弄,他总咬紧牙关,为不能起身的父母撑起一片天。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父母接连病倒他回乡照料
身高1.65米,宽大的肩膀,钟奇武给人一种憨厚老实的印象。似乎没有睡上安稳觉,粗糙的脸上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如果不是因为家里的变故,现在或许他还在原来的物业公司当水电工。
时间回到年春天——
在海口某物业公司当维修工人的钟奇武,接到父亲钟承辉打来的电话,获悉母亲欧桂珍不幸中风,便匆忙赶到家中把母医院抢救,母亲的命虽保住了,但落下右侧躯体半身不遂等病症。
钟奇武一直觉得母亲欧桂珍“命苦”。母亲中年时,钟奇武的大哥因事业和爱情不顺,自杀身亡。六十多岁,她又要遭受病痛的折磨。
祸不单行,时隔不到一年,父亲钟承辉出现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的症状,医院被确诊为缺血性中风,致双腿严重残疾,靠轮椅行动,但生活还能勉强自理。
钟奇武和妻子隔三差五就往老家跑,轮流照顾父母,日子能勉强维持着。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年春节,钟奇武父亲冠心病复发。钟奇武花光所有积蓄并东拼西凑举债,把父亲从鬼门关救了回来,但是父亲也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这时候,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眼前,谁来照顾瘫痪在床的双亲?“当时也曾矛盾,放弃工作家庭就少了一份收入,女儿才3岁,也需要父亲。但是看着躺在床上的父母,我的腿迈不开。”钟奇武回忆。于是,9平方米的房间里,加了一张折叠椅,那就是钟奇武的床。
“父母是天,天塌了我要顶着”
一步、两步、三步……每天清晨,钟奇武都要搀扶父亲艰难地来回走动,活络筋骨。母亲不能自己进食,咽喉萎缩,钟奇武就熬制软糯的米粥喂给她吃。这些年来,钟奇武每天为父母喂食、喂药、按摩、清洗身体……吃喝拉撒全都包下。
记者来到钟奇武家时,恰逢他给母亲喂粥。南瓜瘦肉麦片粥的香气,弥漫着整个小房间。他把母亲从床上抱到椅子上,一勺又一勺地吹去粥的热气,缓缓地送到母亲的嘴里,这是钟奇武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
父母作为农场退休职工,每个月有退休金和残疾补助共多元,其中元钟奇武要寄给在海口的女儿和因病不能工作的妻子。剩余多元,除了日常生活开支,每月还要留出买药钱元。日子虽过得拮据,但在父母饮食营养搭配上他绝不含糊。每天,他都会早早去数公里外的石壁镇买好食材给父母。
他想出去打点零工赚钱,但家里的两个老人实在是离不开他。以前,每个月钟奇武都会骑摩托车到40多公医院为父母取药,来回需要3个小时。这3个小时,他总是战战兢兢。由于母亲长期卧床,会经常咳,痰特别容易卡住喉咙,这时需要有人给她拍背。
近两年,由于长期劳累,钟奇武开始出现肌体运动异常等症状,一直靠药物控制。身体没有以前好了,所以这几个月他都坐班际车去给父母买药。
“父母是天,天塌了再苦再累我也要顶着。父母含辛茹苦养大孩子,晚年忍受病痛的折磨,我想陪伴他们左右,让他们过得舒适一点。”钟奇武眼里的泪水再也忍不住。
“爸爸,你要是病了我就回来照顾你”
多个日日夜夜,对于躺在折叠椅上的钟奇武,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
近几年,钟奇武父母身体越来越差了,情绪愈加不稳定。有时候,母亲会用仅有力气的左手拼命拍床板,一会儿狂笑,一会儿大哭。特别是晚上,母亲经常吵闹不睡觉。“她不睡,我也不能睡,她睡了,我也没多少时间睡了。”钟奇武说,只有母亲睡觉的时候,他才挤出时间安心去买菜、做饭。
不过,只要他女儿回来,父母的心情总会变得很好。钟奇武的女儿钟如懿今年9岁,为了让她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他没让女儿留在农场。但每次只要放超过三天的假期,妻子和女儿就会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小房子里充满温馨。谈起女儿,钟奇武脸上有了笑容。他告诉记者,女儿在学校的成绩不错。不过最让他欣慰的是,女儿非常懂事,每次回来都帮助他一起照顾老人。“有一次女儿看到我躺在椅子上很累,就过来给我按摩。还凑到耳边说:‘爸爸,你要是病了我就回来照顾你’。”说到这里,钟奇武眼里再次泛起泪花。不过,这一次,是幸福的。
钟奇武的孝亲行为,逐渐在十里八乡传播开了。邻居吴国能告诉记者,照顾病重瘫痪的人,是最苦最累的活儿,更何况是经年累月。俗语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钟奇武依然乐观坚强地为父母撑起一个家,感动着身边的人,他日复一日的行动给世间的儿女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6年多相守,有多少日子,意味着就有多少艰辛。但钟奇武用一句朴实的话为他的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父母在,我们才有家”。
图片/冯清乾
编辑/卢雅楠
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海南农垦报中药治白癜风中药治白癜风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zz/15723.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普之或许你的胃病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造
- 下一篇文章: 安信研究晨会在线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