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了一肚子的幽门螺杆菌,就离胃癌不远了
一旦疾病与“传染”搭边,很多人都会莫名的恐慌。但调查发现:慢性感染是导致中国患者癌症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占29.4%。也就是说,大约1/3的癌症是慢性感染造成的,而这些致癌因子也非常常见。
为什么胃癌这么偏爱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
一坛腌菜引发的癌症
得胃癌的东亚人多,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原因就是人种。为了研究东亚胃癌高发的原因,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联合多所大学,对比了日本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和夏威夷日本移民的胃癌发病率,结果却令人出乎意料。
夏威夷日本移民的胃癌发病率显著低于日本宫城县人群的胃癌发病率,并且发病率的变化也趋同于夏威夷当地白人。
相关阅读??央视再曝光:保健品造假又上新高度!?海外代购你们还敢信???
类似的跨文化移民饮食结构对比在中国人身上也得到印证。年到年居住在洛杉矶的中国移民,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胃癌的发病率都比同时期的本土中国人要低,降低幅度均超过一半。
本土中国男性每十万人的发病率大约是30人/十万人,而洛杉矶中国男性移民的胃癌发病率只有12人/十万人;同样的,本土中国女性的胃癌发病率是20人/十万人,但洛杉矶中国女性移民的发病率为7人/十万人。
这不是因为移民发生了基因突变,而是因为饮食结构。含盐量高的腌渍食品已经被证明与胃癌有极强的相关,但不幸的是腌制的鱼干和发酵的水果蔬菜一直是东亚地区的传统美食。无论是夏威夷的日本移民,还是洛杉矶的中国移民,他们只要更多放弃了本土饮食习惯,更倾向于选择西方食品工业化的饮食方式,也就更加远离胃癌。
年11月,日本福冈县糸岛市,一兰拉面。日式拉面虽然美味,但含盐量较高/视觉中国
因为有辣得胃疼的体验,人类曾经以为是吃辣过多引起了胃部病变。但真正的诱因是嗜咸。高盐食物可以破坏胃黏膜,而腌制类食物添加的用于防止腐败的亚硝酸盐,在食物的发酵和胃部食物消化过程中则会产生N-亚硝基化合物。这是一种已知的高致癌物。
韩国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达到13.5克/天,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3倍。每一天韩国的传统泡菜为爱吃咸的韩国人提供了超过20%的盐分。日本人的腌菜就更丰富了,从腌鱼子、腌海参到渍黄瓜、渍萝卜,应有尽有。
而中国胃癌高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某些局部区域的发病率甚至会离奇的高。年前后福建长乐男性的胃癌死亡率高达.5人/十万人,江苏盐城女性的胃癌死亡率也到达57.1人/十万人。至今胃癌仍然是江苏省发病率最高的癌症。
在中国南方的福建,由于高强度的体力的劳动再加上气候炎热,当地渔民每天都需要补充大量盐分。福建人也一直保留着腌制咸鱼的传统。明何乔远《闽书》记载:“长乐滨海,有鱼盐之利。“当地人对捕获的”鱼盐螺蛤之属,小者煮肉大者盐腌,虽荒岁不饥。”
年7月1日,福州虾油制作过程。虾油原材料都是由新鲜的鱼干腌制而成/视觉中国
这种从对抗食物匮乏中获得的智慧在当地一种叫作鱼露的调味品中得到最高的体现。早年福建一带的渔民舍不得扔掉食用价值低的鱼虾下脚料,便把这些小碎料加入大量食盐后放入敞口大缸中暴晒、搅动和熬煮,数十天后就得到这种叫鱼露的琥珀色液体。
当地人每天炒菜、拌面和熬制高汤都离不开鱼露。但是鱼露的用盐量占到总原料量的20%。鱼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经亚硝化后,其N-亚硝基化合物的含量明显增加,具有致突变性与致癌性,并能检测出具有直接基因毒性的物质。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等机构的研究已经发现过量食用鱼露是福建长乐地区人高发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一肚子幽门螺旋杆菌
高盐食物会破坏胃壁,而受到破坏的胃壁会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风险,有八到九成的慢性胃炎、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再加上长期的胃溃疡会导致胃癌,世界卫生组织便宣布幽门螺旋杆菌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质。
大约六万年以前,幽门螺旋杆菌就伴随着它的人类宿主走出了非洲。它既可以在人的胃内生长和繁殖,也可以在人类的粪便、唾液、牙垢和呕吐物中被检测或培养出来。排出体外的幽门螺旋杆菌会污染水源和食物,例如家蝇可通过接触粪便进而污染食物。
年1月12日,意大利,科学家从一具年历史的木乃伊身上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的痕迹/视觉中国
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从整体上看,中国自然人群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超过50%,但幽门螺旋杆菌是典型的“嫌富爱贫”菌,其感染与社会经济状态、文化程度关系密切。
年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调查发现,人均月收入高于一万元的家庭中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比例显著低于中低收入家庭的儿童。
在上海地区这样的关系也有所体现:低收入的农民、无职业者的感染率也高于其他职业;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比低收入家庭更低;更无情直观的是,有条件使用洗洁精与消毒柜的家庭,受感染的比例也比较低。
幽门螺旋杆菌喜欢找穷人的麻烦,是因为穷人大多过得是集体生活。年,深圳医院调查了深圳市劳务工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在例调查者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为67.91%。
年6月19日,深圳,农民工吃饭。一次性餐盒比起重复使用的碗碟,能减少感染几率/视觉中国
劳务工主要居住在工厂、企业内部和建筑工地的临时居住点,住宿条件相对简陋、居住密度偏高;大部分劳务工选择在工厂食堂就餐,而且他们还合用茶杯、牙缸,不实行分餐或使用公筷。
除了穷人之外,幽门螺旋杆菌还盯上了中国的孩子。一般而言,人类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风险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成年后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成年人感染的比例要高于未成年人感染的比例,而儿童感染的比例则非常低。
但是中国的孩子却早早就遭了殃。中国儿童从一开始就暴露在极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环境中,儿童期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的剧增期。医院儿科调查了在上海市区和郊区学校就读的学生发现,无症状儿童组中7岁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已经到达了30.91%,在之后的5年,平均年递增3.28%。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则很低,例如法国10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仅为3.5%。
年5月25日,广西柳州,百朋寄宿制小学的孩子们吃饭完晚饭在看电视/视觉中国
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着年的龄增长而增长,其原因部分是由集体生活引起的交叉感染导致的。随着年龄增长,全托及中小学生寄宿情况增多,集体居住及用餐者暴露于幽门螺旋杆菌环境也会随之加大。
更主要的传染源则来自家庭内部。母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呈阳性者,其子女感染也呈阳性的概率是90%,显著高于父亲呈阳性者的41.67%。这可以解释母亲在喂养时有咀嚼的传统,通过口口喂养的儿童很早就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现象。
当然,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不代表你就一定会患上胃病乃至胃癌。约有八至九成的感染者,一辈子都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但就有那么一小撮感染者,不幸地被胃癌选中了。
幽门螺旋杆菌(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列为引起胃癌的头号因子。我国约有7.68亿Hp感染者,其感染率高达60%,且70%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它却能破坏胃黏膜。当胃黏膜长期陷入反复的破坏与修复时,就会发生变异,形成胃癌。
中国,已成为真正的“胃癌大国”。
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报告,年全球胃癌新发95.1万例,死亡72.3万例。其中,中国的发病和死亡例数均占了全球将近一半。
在农村地区,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居第一。
按照一年新发胃癌病人40万,因胃癌死亡32万粗略计算,每天有近人被确诊胃癌,每5分钟就有3人在胃癌的折磨中丧生。
今年元旦,青年演员王苗因胃癌离世,距离被确诊住院只有短短的20天时间,病情发展如此之块,让人心惊。
由于起病时不易发觉,疼痛如果不剧烈会被忽略,所以胃癌被发现时,往往已经处于晚期,治疗效果欠佳。
那么,胃癌是怎么找上中国人的?
这四种人容易患胃癌
1、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这是种主要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的细菌。
据《第五次幽门螺杆菌诊治共识》发布会的信息,中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50%,感染人数有7.68亿。
虽然看起来依旧很多,但这已是细菌得到控制后的数据。
它像个诡异的狼牙棒,有很多条尾巴提供动力,加上特殊的螺旋结构,能很快地穿透微黏膜表面的黏液,跑到适宜生存的地方去。
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细节,都在为这种细菌创造“毁胃”的机会。
宁波一个16岁的男孩,一天和家人吃完火锅后,突然呕吐腹泻不止,而且带血。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男孩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而且胃溃疡已经很严重。
男孩的爸爸想起两年前单位体检时,自己的报告显示有幽门螺杆菌,但因为没有不舒服就没在意。医生随即也给男孩的妈妈、奶奶做了测试,结果都被查出已感染。
年12月14日,乌鲁木齐,一位老人给自己的老伴夹菜。这个动作在中国人的饭桌上很常见。/视觉中国
医院主任医师任辉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共餐制”的就餐习惯,大大增加了患幽门螺杆菌的患病概率。
“成年人感染,主要与喜欢在餐馆吃饭有关。而家里一旦有人感染,家属往往也会受传染。”
这种主要通过唾液传播的细菌,是首个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可对人类致癌的原核生物。
不过感染了它,不代表就和胃癌划上等号。
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引起慢性活动胃炎,但除了少部分人会消化不良、溃疡、患恶性肿瘤,70%的患者都没有症状。除了炎症,它在其他与胃癌相关的病症中,也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即便不是感染了它就会得癌症,可感染人群发展出胃癌的可能性,仍然是未感染人群的4-6倍。
2、喜吃高盐、烟熏、油炸、烧烤类食物,常吃剩菜剩饭
从全球范围来看,胃癌在东亚地区尤其高发。
年,每百万人中因胃癌死亡的人数,颜色越深,人数越多。图中紫色圆圈位置是中国。/世界卫生组织
这一区域的中国、韩国、日本,在饮食习惯上都有相同的特点:中国人喜欢吃腊肉、香肠等熏制食品,韩国、日本喜欢吃泡菜、腌制海鲜、虾酱,这些食物的盐分含量都极高。
过量摄入的食盐,直接损伤胃表面黏膜,引起胃粘膜细胞改变,导致胃酸分泌异常。
山西太原火车站附近小巷子里的一家路边摊。/视觉中国
而且在发酵和消化过程中,高盐食品会产生强致癌物——亚硝酸胺。它们影响人体内的基因表达,破坏DNA信息,从而诱发癌症。
经亚硝酸盐处理过的肉类在油煎、烧烤、烟熏时,还会产生大量的亚硝基吡咯烷——一种更强大的致癌物。
年12月11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手艺人正在沿用古法熏制腊肉。/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高盐分还可以协同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癌的发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为了在满足人体需要的基础上,不增加胃癌发作风险,人每天摄入盐分不应超过5g——刚刚盛满一个啤酒瓶盖的量。
3、抽烟喝酒——中年男性居多
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酒精也不是好朋友,可还是烟酒不能离手。
浙江50岁的王先生平时身体都很硬朗,因出现吞咽不适、身体消瘦的症状去就医,结果被查出同时患上了食管癌和胃癌,连医生都很震惊。
他从十几岁开始一天抽一包,到病发已有40年烟龄;黄酒白酒按斤两地喝,也有30多年。
抽烟百害无一利已是共识。烟中含有的尼古丁、亚硝胺等致癌物质,除了会引起胃癌,还可能诱发肺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多种癌症。
12岁的孩子休学照顾患胃癌的父亲。在他的印象中,和妈妈离婚后,爸爸就一直处于抽烟喝酒消沉的状态。/视觉中国
人总能为酒精总能找到其他开脱理由。市面上还有不少保健酒、药酒,几十种中草药都在一瓶里,让人觉得喝了就能“防百病”。
有人可能觉得这些都是极端个例,量过大才导致后果严重,“少喝有益”还是合理。
但有意大利学者在研究喝酒与患肿瘤等疾病的关系30年后发现,即便是每天只摄入25g酒精,也会增加各种疾病的风险。
虽然酒精本身不致癌,它在体内代谢成的乙醛却有极强的细胞毒性。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与酒精饮料摄入有关的乙醛属于一类致癌物。
年1月16日,重庆永川,村道上摆起40桌农家酒席“九大碗”,奶奶们喝得涨红了脸。/视觉中国
很多中国人一喝酒就“上头”,满脸通红,是由于基因缺陷而无法代谢的表现。
东亚地区的人,乙醛脱氢酶基因多为突变型,因而酶在代谢方面功能低下,无法一步步地将乙醇-乙醛-乙酸的代谢过程完成,所以在体内积累的乙醛,就成了致癌的凶手。
中年男性工作、生活压力大,男性中吸烟、饮酒的比例也较女性大,这也是男性更易罹患胃癌的原因。根据临床大规模的分析,男性患胃癌风险通常是女性的2-3倍,且在35岁之后,胃癌的发生率快速增高。
4、生活不规律,爱熬夜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患胃癌的比率越高,但近些年35岁以下年轻患者的人数却增加得很快。
熬夜,作为当代年轻人的新型毒品,就是罪魁祸首之一。人人都喜欢从黑夜偷点时间,却在周末的时候睡它16个小时补回来。
医院的李燕等人在一项针对“青年胃癌因素的调查研究”中证明,熬夜可以引起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紊乱。
年8月2日,湖北武汉,小龙虾外卖夜宵正准备出锅。/视觉中国
除此,作息不规律会影响饮食,夜宵多是油腻刺激的食物,工作了一天的肠胃得不到休息,滞留在胃里刺激胃液大量分泌,久而久之,会造成胃粘膜的糜烂、溃疡。
湖北一名18岁的女孩,中学毕业出去打工,发传单、做服务员、卖衣服,都是没法按时间吃饭的工作,偶尔胃痛就喝热水缓解,经常工作到凌晨,胃痛也只靠吃药缓解。
等疼到受不了去做检查时,已经是胃癌晚期。
“如果提早发现,还有手术机会,”接诊的医生张医生说。
医院,手术结束后护士们在就餐,她们经常不能按时吃饭,不少人得了慢性胃炎。/视觉中国
怎样远离胃癌
首先,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WilliamHaenszel教授曾对移民夏威夷的日本人进行调查发现,由于移民后,之前高盐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他们的胃癌发病率也随之降低,逐渐趋于当地人。
在饮食上,我们应该尽量少吃烟熏、火烤、油炸的食物,保持低盐饮食,避免吃剩菜剩饭。
慢性病,通俗讲就是,身体的某个地方坏了,给修上后又坏了,再给修上后又坏了,这个过程不断地重复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身体会从全身各处,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营养材料,到受损伤的部位进行修复。
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为什么修好后又会坏掉,这说明体内的伤害力量,一直都还在,这就要求你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
二,这个无限修补的过程,最终损害的,是身体的营养材料。
一个慢性病的发生,不是单一器官的问题,它牵涉到全身的多个系统甚至是各个系统。
因为在发病过程中,要从全身各系统调动营养来修复。
比如说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单纯是胃的问题吗?慢性胃炎,肯定跟胃有关,但也跟肝功能有关。
哪些人容易得胃炎呢?
脾气急的,小心眼的和工作压力大的,胃炎的人往往睡眠不好,睡眠不好的人,胃也不会太好,也就是说胃病的发生,还跟神经精神系统有关。
再找的话,还会找到更多的系统,跟慢性胃病的发生有关。所以慢性胃炎的发生,不是单纯胃的问题,而是多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的,是多系统功能紊乱,在单一器官的表现。
慢性病是系统问题。
一个病的发生,不要说是多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的,就是一个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的,医生也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
平时我们经常遇到系统问题。所谓系统,就是能够独立完成一个任务的,所有部件的总和。
为什么医生,治不好慢性病呢,因为医生解决不了系统紊乱的问题?不是因为医生笨,而是跟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方式有关。
药物的作用,不是在系统层面的,而是作用点非常精准,直接作用于某个器官内的一些细胞中的某个位置,例如线粒体中的某个酶、或细胞膜上的某个酶、或细胞内其它的分子。分子组成细胞,细胞组成器官,器官才组成系统。
可见分子层面和系统层面相差太远了,本来是系统问题,药物却作用于系统内的一个点,而不顾一个系统内或多个系统内很多点的紊乱,所以药物不可能纠正系统紊乱。
举个例子,一个系统乱了,可能是因为上千个反应,慢下来了甚至是停止了,而药物只激活了其中的一两个反应,那这个系统问题怎么能解决呢?
系统问题一定要在系统层面上解决。只有人体的修复能力才能做到。
比如胃炎,本来是一个多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但医生总给治胃病的药,而不是纠正多系统的紊乱,所以胃炎就成了很难治的病,一治就治几十年。
事实上,慢性胃炎,给足营养材料,自己好起来非常快。
比如一位老道医,留下的慢性胃炎的自愈法子:在胃痛规律性发作前半小时,少量吃一餐,以自己喜欢吃的,吃进胃里感觉舒服的,容易消化,而且有营养的食物最好。
这里有几个要点,
一,你要能判断出,你的胃病大约在什么时间发作,然后提前准备好,你喜欢吃的营养食物。
二,要吃温热软烂的,不是生冷硬质的。
三,需要基本吃饱。
四,正餐时,仍然正常进食,吃饱即可。
五,每日发作几次,就要吃几次,而且不影响正常进食,一次都不得间断,二、三个月后,胃痛必然消失。
但不可大意,仍然沿用此法,吃满一年,胃痛即可断根。
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要在胃痛前半小时吃?
胃之所以会痛,是因为胃黏膜变薄,或者有创面。胃黏膜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护胃壁不被胃酸所腐蚀。
如果胃黏膜变薄,或者有创口,不能抵挡胃酸对胃壁的腐蚀,胃就会很痛。要解决这个问题,短期方案是,中和胃酸。长期方案是修复胃黏膜。
胃痛前半小时,吃食物,就是为了中和胃酸。为什么要吃营养的食物,这就是在帮助胃壁的修复,坚持半年以上,说明修复胃壁只能慢慢来。
为什么要吃软烂的食物,这是在减轻胃的工作负担。为什么要基本吃饱,并且正餐还要正常进食,既是中和胃酸,也是在增加营养。
那这个道医的法子,没有用到任何检查设备,也完全不用药。
是身体自愈的典型案例,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给对、给足材料。如果我们借用这个思路,但将方法修正得更精确,那效果就会更快。
既然胃黏膜不正常,那就给足维生素A,让胃黏膜正常生长。既然病人压力大,而且睡不好,那就补充钙。
既然胃不好,那一定能量不足,那就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
既然胃里有炎症,那我们就榨紫包菜汁,来消炎。既然胃不好,难以消化肉食,蛋白质来源被限制,或者直接吃葆苾康蛋白粉。
那这些营养够了么,加上正常的进餐,一定是够了。掌握好营养搭配的比例,慢性胃炎很快就能好。
有人说,胃是消化食物的,用食疗当然最靠谱。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已经非常难得,但还不是全对。
胃只是消化食物,但胃并没有自己偷偷吸收营养,胃需要的营养,仍然是由肝脏来分配,由血液来运输。
所以胃炎可以用食疗方法治好,其他的慢性病,也同样可以营养治疗。
也就是说,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应该长什么样,身体自己最知道,身体哪些部分,长得不合理,哪些地方有问题,也只有身体自己最知道,而且它还有把不合理的地方,改造成合理的能力,但前提是您给它提供充足的营养原料。
其次,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按时就寝,按时起床,保证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保持心情舒畅。
年,《东方时空》前制片人陈虻因胃癌去世。柴静曾在《看见》中提到,陈虻一忙起来,手边就只有一包烟,一包苏打饼干。/视觉中国
第三,积极治疗胃部疾病。
如有不适趁早就医,才能给自己留出可治疗的余地。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如不加重视使其不断反复,就极有可能发展成胃癌。
最后,定期进行医学检查。
“胃癌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很高,但日本新发胃癌患者中有50%为一期,我国只有5%。”
一期胃癌相对病情较轻,及时切除病变部位,几乎可以痊愈。但一期患者,大多是在做胃镜筛查的时候发现的。“我国胃癌虽然很高发,但还没有形成胃癌筛查的意识。”徐瑞华说。
对于年龄超过35岁的人,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应该在每年的体检中增设胃镜检查这一项目。
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最好方法。即便是不幸患上胃癌,如果发现早,及早进行治疗,预后和生存质量将明显提高。因此,一定要重视每年一次的体检。
积极改掉平时的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治疗胃病,保持心情舒畅,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离胃癌更远。
Hp的发展历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幽门螺杆菌会随着食物等进入胃,也能通过口口传播,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那么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我们如何减少或避免它的传染?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有多途径易传播的特性。
1、刺激性饮食经常食用辛辣、烟酒、浓茶等刺激性饮食,反复刺激胃黏膜,会降低胃的抵抗力,增加Hp感染风险。
2、不洁餐具碗筷清洗不当,朋友聚餐、共用餐具等方式,都可能残留幽门螺杆菌,增加感染几率。
建议每天将碗筷煮沸10-15分钟,可杀死多数幽门螺杆菌。尤其体质较弱的小朋友和老人,应尽量使用可以高温杀菌的不锈钢、玻璃餐具。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Hp,尽量分餐或分开使用餐具,以免出现“一人患病,全家感染”。
3、接吻、口口喂食Hp可以通过口口传播,所以成年人接吻,病毒携带者亲吻宝宝,食物嚼碎后喂食及舌头试温等喂养方式,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4、生冷食物感染加热不充分的生冷食物,易残留Hp。生鱼片、未熟透的涮肉、牛排等都可能增加感染Hp的风险。
也有研究证实,Hp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河水中存活3年。因此喝开水、吃熟食也非常重要。
如果觉得好,别忘了点赞哟。
欢迎著名白癜风医院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zz/16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生证明一肚子幽门螺杆菌,加上爱吃1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