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症状 > > 正文 >

一半中国人都感染的幽门螺杆菌,到底要不

你知道,体内有多少细菌么?

光是在消化道里就至少有着50万亿个细菌,合起来有3斤重,相当于20个鸡蛋。(你们每天都背着一筐鸡蛋在生活)而我,就是细菌界的一员,它们都喜欢叫我“奇葩”,为什么呢?

比如胃里面的我,一般的细菌侵入不了,而作为我们这一特殊群体来说,我却偏偏喜欢这个地方,因为我是幽门螺杆菌:

(细菌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我有一套特殊的装备让我活下来:

我有一件雨衣:氨气。它们把我包裹的严严实实,不让酸雨淋到我的头上;

我有一辆跑车:鞭毛。它们可以让我迅速穿过胃酸,到达安全地带(胃上皮);

而且,我有和胃上皮紧紧抱在一起的能力,随便它胃怎么动,就是甩不掉我。我除了喜欢酸酸的感觉,我对氧气的要求也很苛刻,不能多也不能少,就是那么一点点。胃就这样被我霸占了。

(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感染了我,会有什么不爽吗?

因为我主要生活在胃里面,所以和一些胃病有点关系:

(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1、胃炎

我最喜欢和胃黏膜靠在一起,所以只要有我的地方,都会留下出血点、充血斑什么的,也就是你们说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了。

但不是所有的胃炎都是我的错,还有胆汁什么的,它们也能会引起胃炎,我大概占个80%吧。

2、消化不良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有一部分消化不良也和我有关系。如果你肚子胀、不想吃东西这些不舒服,吃了胃药还不好,可能就要想想是不是因为有了我。但其实睡不好、想得多这些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啦!

3、胃、十二指肠溃疡

这个病和我的关系可是最好的,大概80%的胃溃疡、95%的十二指肠溃疡都是因为我引起来的。我可以让你们的溃疡一直好不了,其实我的能耐也不小。

4、胃癌

有人说,有了我就有了胃癌,这实在是千年冤案啊!我只是能让浅表性胃炎变成萎缩、肠化什么的,让胃炎这个“土壤”更适合长出坏东西。

但我又不是癌,大家为什么这么恨我。抽烟喝酒、“吃得咸”这些也能让你得胃癌的机会变多。我只是种子,到底长成什么样的树可是不是我能决定的。

如果不吃药,我会不会自动消失?

一般,你们不吃药,我会一直在你们的胃里生活着。除非胃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生活了:比如发生了严重的萎缩和肠化。所以,要想我不在你的身体里,大部分都是要吃药的。

哪些时候一定要杀了我:

如果你有了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杀了我可以让溃疡好得更快,而且以后不太会再有;如果你有了叫做MALT淋巴瘤的毛病,杀了我有时候你的病就好了。只有上面这两个病,如果查出来有我,你就不要犹豫了,一定要杀了我。但其他时候,就不要擅自拿主意了,听听医生怎么说。

哪些时候要找医生商量下:

商量什么呢?要比较下,杀了我,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如果你有慢性胃炎而且有了消化不良的不舒服(肚子胀、不想吃什么的);如果你有慢性胃炎而且胃镜做出来有萎缩、肠化;

》如果你做过胃的手术;

》如果你家里有人有胃癌(有血缘关系的);

》如果你要吃很长时间阿司匹林什么药的;

》如果你有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过敏性紫癜又找不到原因的;

》如果你有增生性胃息肉什么的和幽门螺杆菌有关系的胃病的;

听说碳14呼气可以检测出我?

医院用的最多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就是碳14呼气试验,试验的原理是:通过口服C14尿素胶囊,进入胃部后,如果胃部存在HP(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就会分解尿素酶水解尿素,尿素被水解后形成二氧化碳随血液进入肺部并以气体排出,然后检测患者呼出的气体中有没有被标记的C14,如果有的话,代表存在HP,没有则代表不存在。

当然,想要对胃部观察更仔细,胃镜是个好东西:

胃镜除了也可检测幽门螺杆菌外,还是检查胃、食管、十二指肠疾病最常用、最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以对上消化系统的疾病做到一个直观的准确的诊断,目前可以明确的诊断出像胃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等疾病,也是筛查早期胃癌的一个重要检查方法。

胃镜检查除了可以观察胃内的疾病,对于一些怀疑的不确定的疾病还可以做到提取病理组织,进行病理学的检查,还可以对一些较小的胃部息肉等进行切除。

虽然医生不会特别紧张记得幽门螺杆菌,但自己感染了总会提心吊胆。所以,我们不妨在生活中,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勤洗手、用公筷、少吃生,尽量做到三餐规律,多运动。

赞赏

长按







































北京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zz/17038.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