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案例 > > 正文 >

口臭也能传染都是幽门螺旋杆菌惹的祸

在生活中患了口臭是比较闹心的一件事情!不敢说话、怕引起别人的笑话,给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损害。但有朋友困惑.明明自己很注意口腔卫生,睡前和起床都刷牙,饭后也认真漱口,口袋里常年备着“益达”,每次都两颗一起嚼了,怎么还摆脱不了口气呢?

引起口臭一般会有三个原因:口腔疾病、鼻腔疾病、胃肠疾病等。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口臭都应该引起患者朋友的足够重视,尤其是胃肠疾病引起的口臭,所以说口臭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更重要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过去总认为口臭主要是由牙周疾病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不足1%。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很多口臭患者他们无牙周疾病,反而消化道疾病在口臭发病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尤其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口臭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年,相关学者因吞服含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菌液以证实细菌的致病性,数天后其同事报告其口腔中散发出难闻的臭味。

各种研究发现,在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后,胃内Hp感染仍然是口臭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其在口臭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licobactrpylori)简称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形状像圆形的梳子。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中国是感染率较高的国家,自然人群感染率为40%~60%,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检出率为60%~70%,胃溃疡检出率为70%~80%,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为90%以上。

有专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癌的患病危险增加了2.7~12倍;假如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目前,儿童是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易感年龄在5~8岁。许多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患者的第一次感染是在儿童期。这些儿童经常出现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从而影响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不予治疗,可导致终身性慢性胃炎,而慢性胃炎又能引起其他一系列病变。

据统计,全国7~12岁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36%。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增。

幽门螺杆菌种传播途径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患者的口腔、唾液、牙斑中存有活性的幽门螺杆菌,因此,口口传播可能性较大。

有人进一步认为大人喂小孩,帮助其咀嚼食物,或吃饭时共享一个菜碗,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传播较广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中国人最经常的喝喜酒、聚餐习惯,也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传播。此外,粪便中也存有活性的幽门螺杆菌,便中便后如果不注意卫生、不勤洗手,也容易传染给他人。

幽门螺杆菌检查方法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并不能直接看到幽门螺杆菌,需在胃镜下钳取1-2胃窦黏膜组织置入含尿素试液中,数分钟后如变为红色,证明有幽门螺杆菌,这种方法称快速尿素酶试验。

2、呼气检查

用C13或C14尿素呼气试验检查,优点是无胃镜痛苦,缺点是不能明确胃病的病因。由于简单方便、无痛苦,专家推荐用于治疗后判断幽门螺杆菌是否被根除。

3、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的是幽门螺杆菌的血清抗体,只能说有过细菌感染,不能说现在是否有幽门螺杆菌,不常规用于判断是否需要根除治疗和疗效评估。

专家建议:

专家一致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癌最重要可控的危险因素,90%的非贲门部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又是胃癌高发区,对有胃癌家族史人群,早期定期筛查和根除治疗非常有价值,定期复查和治疗很重要。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部分来源网络,仅用于信息交流,不构成对任何医药产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或广告宣传。有关疾病、治疗或药品的专业问题,请咨询医生或有专业资质的医疗人员。

相信,美兆代表着永恒!

目前,美兆正在运营及筹建的城市有:日本、香港、新加坡、泰国、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佛山、杭州、温州、宁波、绍兴、南京、无锡、苏州、成都、重庆、昆明、郑州、西安、太原、武汉、福州、济南、青岛,持续拓展中…

美兆

倡导健康生活的生活理念

满足您的全方位健康需求

珍爱自己、关爱家人、热爱生活

赞赏

长按







































北京医院皮肤科治疗白癜风
寻常型白癜风图片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al/16059.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