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案例 > > 正文 >

3岁女童疑因无限极导致心肌损害,幽门螺杆

首先要明确,任何保健品都没有治病的功能,生病了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保健品身上。不过,医生在给孩子诊断治疗幽门螺杆菌时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绝大多数(90%)口臭源自口腔中的“可挥发硫化物”,是由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的慢性感染,不是口臭的原因。即便能产生臭气,由于我们的身体构造,臭气也不会出现在口腔里。

有人在治疗幽门螺杆菌后发现口臭减轻,其实跟幽门螺杆菌无关,而是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把口腔中产臭的细菌也杀死了。不过,这种治疗方式并不好,停药不久口臭就会卷土重来。

小孩子也没必要检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很少会引起儿童症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癌有一个发展过程,没必要在儿童时期治疗,成年后再治疗也不迟。另外,在儿童时期治疗幽门螺杆菌性价比很低,还有再次感染的风险,治疗很可能做了无用功。

魏玮

消化内科医生

近日,有网友爆料自己3岁的女儿因口臭被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来在别人的指导下停药,开始服用无限极保健品,最后被检查出“心肌损害”。

这个事件当然是不幸的,任何保健品都没有治病的功能,生病了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保健品身上,家长们一定要谨记,不要延误了治疗时机。

不过从报道中来看,医生在给孩子诊断幽门螺杆菌时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根据患儿家长的描述,年她的女儿因为早医院就诊,被医生检查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医生开药后嘱咐回家服用。这里就有两个问题:第一,口臭到底是不是幽门螺杆菌导致的?第二,小孩子被检出幽门螺杆菌后到底要不要治疗?今天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绝大多数口臭与幽门螺杆菌无关

口臭算得上社交杀手之一了。大家谈到口臭,经常会说“我肠胃不好,老是口臭”。其实这是错误的。

真正的口臭绝大多数(90%)源自口腔[1]。口腔中的臭味主要来自于“可挥发硫化物”,比如硫化氢,还有些来自吲哚、氨等。这些气体都是口腔内的细菌分解蛋白质的产物,这个分解过程跟我们常说的食物腐败是一回事。腐败产生口臭,细菌和蛋白质就是口臭产生的关键。

口腔内遍布各种细菌,牙齿、牙龈、舌面都是细菌富集之地。而蛋白质则主要来源于口腔中的食物残渣、更新脱落的上皮细胞、鼻后滴流的鼻涕、牙病出血。因此,口腔卫生差,舌苔、牙垢越多,残渣存留越多,牙病越明显,口臭就越严重。

另外,由于唾液对这些细菌及各种蛋白质来源有冲刷清洁作用,所以缺少唾液分泌的一夜睡眠后,晨起我们感知的口臭会最明显。

除了口源性的口臭,剩下的10%也多跟鼻、咽、扁桃体、气管等临近口腔问题有关。只有很少一部分短暂的口臭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嗳气有关[2]。经常的单纯口臭根本没有必要去怀疑并进行胃的相关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的慢性感染,自然也不是口臭的原因。

我们的身体构造决定了胃里的气体很难出现在口腔

胃是通过食管与口腔相连的,而出于减少气体吞咽和胃酸反流的目的,食管与口腔的连接、食管与胃的连接肌肉都是关闭的,只有食物吞咽时才会开放。这就决定了胃平时很难与口腔有联系,胃里的气体很少有机会能够出现到口腔,并且被我们所感知到。

当然,有明显的胃食管反流病或者嗳气症状时,确实会有不正常的食管胃交界处开放,严重的持续的胃食管反流也有可能出现口气问题。但这种持续反流只有婴儿、老年人有小的可能会出现,其他情况下是很罕见的。另外这些情况也不可能只感觉到口臭,还会出现烧心反酸等感觉。

因此尽管研究发现胃里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确可以在胃内产生一部分有臭味的气体,但几乎不会呼出体外而被闻到[3]。

口腔里的幽门螺杆菌也不是口臭的重要来源

有人担心如果口腔里就有幽门螺杆菌,会不会直接导致口臭。其实这也有误会的成分。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发现幽门螺杆菌不久,大家热衷于研究其来源,发现口腔里有很多幽门螺杆菌,似乎口腔幽门螺杆菌就是胃幽门螺杆菌的来源。

后来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我们发现先前很多研究使用的尿素酶检测并不足以在口腔中分辨幽门螺杆菌和其他细菌,其实错误估计了口腔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几率,大部分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口腔里并没有幽门螺杆菌存在,即便有也是活性不高。有口腔幽门螺杆菌的人群跟没有的人并不存在口臭差异[4]。

虽然这么说,但还会有很多人坚持幽门螺杆菌就是口臭的来源,并且得到他们自身经验的支持: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确实让他们的口臭减轻了。

其实,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的确可以让口臭减轻,不过这跟清除掉幽门螺杆菌关系不大。口臭是口腔里那些主要细菌引起的,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肯定有抗菌药,当然也对这些真正产臭的口腔细菌有用。不过,对口腔细菌而言,口服抗菌药并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停药不久口臭就会卷土重来。

当我们碰到口臭问题时,应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是不是已经看过牙医,补过牙、拔过智齿、调整过假牙了呢?

我是不是已经学会怎么刷牙,还记得刷舌面了呢?

我是不是已经用好漱口水和牙线了呢?

我是不是做到定期洗牙了呢?

我是不是已经喝了足够的水、戒烟、不吃那些腥臭味道食物了呢?

先搞清楚这些问题,不要着急去检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

小孩子也没必要检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

从治疗疾病和预防胃癌的角度,成人很多时候是建议检查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但是小朋友有所不同,这个决定一定要慎重。

首先,幽门螺杆菌感染很少会引起儿童的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确有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等症状,但并非出现在感染当时,而是慢性感染后的异常。绝大多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是静悄悄的,终身不会出现症状,只有大约15%的成人可能有症状出现。

这其中的多数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了消化性溃疡,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没有异常胃部改变时导致了症状。儿童期发生消化性溃疡的比例很低,在儿童腹痛病因中根本排不上号。即便出现了,也是药物(激素、非甾体消炎药)、重大应激以及不好确定原因的溃疡,能确定是幽门螺杆菌导致的少之又少。

年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5项基于人群的研究,结果发现,存在和不存在慢性腹痛的儿童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病率是一样的,都大约在30%~40%的范围[5]。换句话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也不会造成更多的慢性腹痛发生。

所以说,就算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也罕有导致消化性溃疡,还不会增加非溃疡的慢性腹痛可能,并不会被幽门螺杆菌影响生活。

其次,预防胃癌,也没必要在儿童时期治疗幽门螺杆菌。

成年人治疗幽门螺杆菌,很多只是出于要预防胃癌的目的。那么有必要从小就把幽门螺杆菌清除掉吗?或者说,早几年把幽门螺杆菌清除掉会比晚些时候再治疗,能更有效地预防胃癌发生吗?这就要从肠型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癌)发生规律说起了。

肠型胃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缓慢的逐渐变化,从萎缩到肠上皮化生再到上皮内瘤变,最终到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诱导角色。简单地说,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几率,但是如果在已经出现严重并且广泛的胃黏膜萎缩、化生以后,即便根除掉幽门螺杆菌,仍然是胃癌高危。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感染幽门螺杆菌之后,多久才开始发生这种萎缩改变。

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数据。参考日本的流行病学数据,最早是在20岁以后开始出现萎缩,所以日本推荐的筛查幽门螺杆菌的年龄是12岁~20岁[6]。也就意味着儿童时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从预防胃癌的角度讲,等到成年后再检查治疗也来得及。

最后,儿童治疗幽门螺杆菌性价很低。给孩子治疗幽门螺杆菌其实还有一定的风险。目前儿童采用的几种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都是参考于成人方案,疗效和副作用还有待更大样本的观察,并不容易得出安全性有保障的结论。

另外,我们感染幽门螺杆菌主要在幼年时期,成年之后基本不会再感染,根除治疗后不会再复发,这时候治疗才有价值。而儿童时期治疗成功以后还面临着再次感染的可能,治疗很可能做了无用功。

治好不一定有足够的好处,治疗后又可能反复,治疗本身也有不确定性时。我们就不要轻易给孩子检查幽门螺杆菌,增加心理和生理的负担了嘛。

其实,国内外指南共识在这个方面也是一致的,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对儿童开具检查幽门螺杆菌的医嘱。年的欧洲、北美联合儿童幽门螺杆菌管理指南里就明确反对为检查而检查的做法,只建议在病情需要,进行胃镜检查同时根据情况检查幽门螺杆菌[7]。

孩子不止是口臭不需要检查幽门螺杆菌,因为担心大人感染后传染也不需要,有时候腹痛也不需要,看起来比其他孩子瘦一点儿也不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清洁的居住环境,教会孩子手卫生注意事项,不要给小孩子嚼喂。做好这些卫生措施就够了,不要总惦记孩子幽门螺杆菌的问题了。

参考资料:

1.QuirynenM,DadamioJ,VandenVeldeS,etal.Characteristicsofpatientswhovisitedahalitosisclinic.JClinPeriodontol;36:.

2.RosenbergM.Clinicalassessmentofbadbreath:currentconcepts.JAmDentAssoc;:.

3.TangermanA1,WinkelEG,deLaatL,etal.Halitosisand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JBreathRes.;6(1):.

4.SuzukiN,YonedaM,NaitoT,etal.DetectionofHelicobacterpyloriDNAinthesalivaofpatients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al/18752.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