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案例 > > 正文 >

ADICON关于胃幽门螺杆菌你了解多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www.ytysbz.com/

什么是胃幽门螺杆菌?

你知道什么情况下可能会感染胃幽门螺杆菌呢?

你知道公用筷子也可能会感染胃幽门螺杆菌吗?

关于胃幽门螺杆菌你又了解多少呢?

半数国人感染胃幽门螺杆菌胃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胃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胃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

全球约有44亿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华医学会胃幽门螺杆菌学组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胃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59%,也就是说,不到2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

(胃幽门螺杆菌)

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

“口口相传”,指的是唾液、飞沫传播,中国人习惯集中进餐,常常是一盘菜或一盆汤,你一筷,我一勺,Hp从感染者口腔经餐具一菜或汤中一未感染者口腔,这是最普通的一种传播情况。此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给孩子和人与人亲密接吻也可能传播Hp

胃幽门螺杆菌的传染,也跟自身体质有关。比如每天一起生活的家人,可能有的人感染了,有的人却没事。

感染Hp,多数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少部分人会表现出较轻症状,如腹胀、上腹隐痛、恶心、口臭等,较严重的可能出现一些胃部炎症。

是引发多种胃病的致癌物

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机构将胃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认为78%的胃癌可归因于其造成的慢性感染。

除了胃癌,胃幽门螺杆菌还能引起多种胃病。几乎所有Hp感染者都有胃炎,主要可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等。其中,1%会转变为胃癌。

国际学术界公认胃炎癌变过程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

溃疡

Hp感染者中,大约15%~20%会患上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

肿瘤

约1%的Hp感染者会发生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消化不良

Hp感染者大约5%~10%会发生消化不良。

其他疾病

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非常见胃病,以及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等胃外疾病。

到底如何检查是否感染胃幽门螺杆菌

1C14呼气试验

C14呼气原理介绍:

由于C14非常稳定,因此经常作为标记物出现。在幽门螺杆菌C14呼气试验中,受检者口服尿素C14胶囊后,如果胃中有幽门螺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能迅速将尿素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气,二氧化碳经血液进入肺而排出体外,将排除的14CO2气体(带有标记物)收集后,在仪器上测量,即可判断胃内有无幽门螺杆菌。

2C13吹气实验

C13呼气试验原理介绍:

因为HP细菌内有尿素酶,当它在胃内遇到吞下的13C-尿素,就会把它分解成13CO2,13CO2经胃肠道吸收经血液循环到达肺后随呼气排出。我们只要收集呼出的气体,测定其中的13C标记的13CO2,就可准确地证明有没有HP感染。

正常人没有HP,13C-尿素不分解,13C-尿素经泌尿系统排出,呼出的气体中就没有13CO2。

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体内有幽门螺杆菌,能够将13C-尿素分解,所以呼出的气体中就有13CO2。

3抽血检查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在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血清中可以检测到幽门螺杆菌的抗体水平,但是一般需要数月才呈阳性,因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期作该项检测时,检测结果常常会出现假阴性。

4胃镜采样检测

胃镜下活检采样后可做快速尿素酶检测,该方法简便快速,但由于观察时间过短或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够可靠。另外胃镜属于侵入性检查,不可能人人普及。

一般情况下,C14和C13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那么如何预防胃幽门螺杆菌

自己或家人中有人感染了Hp,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吃饭要分餐、尽量用公用勺、不要相互夹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外出就餐,尽量分餐,多用公筷,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有条件的家庭,每人可以有自己专属的筷子,减少感染风险。

?如果家里已有人感染Hp,须进行分餐,以防感染。

?如果家里有孩子,不要用嘴嚼碎食物在用嘴巴喂孩子。

您和您家人的健康,艾迪康健康体检为您守护

ADICON

关爱您的健康

黄龙体检中心:西湖区杭大路1号黄龙世纪广场B座2楼

花家山体检中心:西湖区三台山路25号花家山庄5号楼

公司网站: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al/19288.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