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保健 > > 正文 >

幽门螺杆菌,你有吗你怕吗

它可以引起溃疡、胃癌,让人闻而生畏;它和多数人和平共处,盲目清除的代价让很多人尝到了苦头。它叫幽门螺杆菌,东方人里感染率很高的一种细菌。由于东方人胃病发病率高,谈到这个细菌的时候,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很纠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对胃病的成因一头雾水。早期人们曾认为胃病是细菌导致。年,意大利学者Bizzozero提出胃内有螺旋形微生物,但始终未能分离出来。后来学者们发现胃酸增高与胃病关系密切,并发明了各种药物抑制胃酸,效果很好,胃病治疗进入了制酸时代。代表性的是苏格兰学者Black合成出的甲氰咪胍,年获诺贝尔医学奖。抑酸新一代产品奥美拉唑等,至今仍是胃病治疗主药。那么胃病到底有没有细菌感染因素?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用抗菌药呋喃唑酮治疗胃病有效,却没有搞清是什么道理。年,澳大利亚病理学者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观察到弯曲状细菌;年,消化科医生Marshall与Warren合作,分离出了这种细菌,命名为幽门螺杆菌(简称HP)。后来大量研究证实了这种细菌与慢性胃病发病有关,并且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大大改善了胃病的治疗效果。两人获得了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现在学术界已经公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重要致病因素,也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外在表现包括口臭、嗳气、恶心、腹胀、腹痛/腹部不适、荨麻疹等等。幽门螺杆菌附着在胃粘膜上的电子显微镜影像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呢?有呼气试验、血液检查和胃镜下取样等几种办法。呼气试验比较简便,医院都有这项检查,先吹口气,然后喝下与幽门螺杆菌反应的药水,过一会儿再吹口气,两袋气体的比较就能查出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那么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不是很可怕呢?这与个人因素关系很大。我国正常人群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将近70%,很一大部分人与幽门螺杆菌和平共处,细菌未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胃镜检查正常或仅有轻度胃炎,可以不进行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但对于有溃疡、严重糜烂或萎缩、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必须治疗。有胃癌风险(有家族史、长期刺激性饮食或腌制食品等)、胃息肉、淋巴细胞性胃炎、有明显消化不良表现、长期服用有胃损伤副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的人,推荐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有胃幽门螺杆菌的患者需要检查是否有维生素B12缺乏症、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果有,应该治疗。由于情绪和心理因素对胃的影响较大(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可以引起溃疡、胃出血),这部分患者也可以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胃镜影像(上:溃疡;下: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是用抑制胃酸药物联合抗菌药物的三联或四联方案,疗程10-14天,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比较困难,有的人治疗一次后仍然不能清除,需要更换抗菌药物再次治疗。前面提到的呋喃唑酮就是备选的抗菌药之一。当年如果我国的学者深入研究下去,说不定也能拿到诺贝尔医学奖。进行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必须慎重。因为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中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失调。没有前面所说的那些需要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情况时,尽量不要盲目地服药杀菌。总之,在我国人群中很多人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它与包括胃癌在内的胃病关系密切,但也不必害怕。许多情况下它与人和平共处,不要盲目地杀菌治疗;如果有需要治疗的情况,可咨询专业的医师制定理性的治疗方案。个人简介李长政,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全军肝胆胃肠病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理事。 本科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后到医院工作,主攻消化病诊疗及内镜技术,年博士毕业于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年完成研究归国,医院医院。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委员,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技术审核专家,亚太肝病学会食管胃静脉曲张共识专家组成员,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协作组成员。多年从事肝胆胃肠病诊疗、内镜下微创手术和经皮穿刺肝胆疾病介入治疗,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下止血、肝癌的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胃肠早期肿瘤的内镜下切除、胆道疾病的ERCP(内镜取石或支架)、经皮PTCD(胆汁引流)技术操作方面,具有大量娴熟的实战经验。发表SCI论文10篇、中文论文30余篇,获全军、北京市科技奖励3项。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皮肤病医院哪家好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bj/11276.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