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幽门螺杆菌侵袭,筑牢消化道安全屏障
一些朋友看到体检报告上幽门螺杆菌抗体呈阳性,十分困惑,便找医师咨询。根据卫生机构流行调查显示,我国20-40岁的人群感染率为45.4%-63.6%,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的机率还会上升,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国北方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
年医学家首次从人体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随着医学界对其研究的深入,逐步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的细菌,它不但是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与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密切相关。年,WHO将HP列入人类五大生物致癌因素之一,因此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幽门螺杆菌呈螺旋状,随着尾端鞭毛的摆动,为其运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穿过胃肠的粘液层,定植于胃粘液的底层和胃粘膜上皮表面;同时幽门螺杆菌所产生的尿素酶和某些蛋白质共同抵抗胃酸、抑制胃酸分泌,使胃酸分泌减少,让其能够高酸环境中存活;幽门螺杆菌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触酶(过氧化氢),能保护自身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
幽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
1胃肠道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一些感染者空腹或餐后会出现上腹灼(胀)痛不适,伴反酸、嗳气、恶心等不适症状,但有些感染者上述症状往往并不明显,到医院例行体检才发现。
2口腔异味幽门螺杆菌经口感染人体后,一部分可在牙菌斑中生存繁殖,与食物残渣发酵,会产生有臭味的硫化物,导致口腔异味。
3癌变根据医疗机构多年的统计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发生癌变概率要比正常人高7到12倍左右。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引起胃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肠上皮化生,胃肠粘膜不典型增生,最终引发癌变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1、碳13呼气试验
碳13尿素呼气试验须在空腹状态或者餐后两小时后进行,要求患者近一月内未服用抗生素、铋剂、质子泵抑制剂等Hp敏感药物,否则会造成检测结果假阴性。只需轻松呼气,测定呼气成分,立即能检测出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准确度高达97%。
2、碳14吹气试验
被检者空腹,用约20ml凉开水口服一粒尿素C14胶囊,静坐25分钟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完气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检测就完成了。对人体有一定的放射性,孕妇和小儿慎用。
3、金标法尿素酶检测抗原或抗体
抗原标本为粪便,抗体标本为血液、血清、指尖血。特点是方便、快捷、15分钟出结果,且不受许多条件的限制,这种检测方法在体检筛查中应用比较多,但检测结果多为继往感染。
4、快速尿素酶法
适用于首次胃镜检查,快速、准确、无放射性是其优点,同时胃镜还可直观了解胃及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缺点是有创检查,接受检查者耐受能力差,现在大部分受检者采用无痛胃镜检查,虽然检查所带来的痛苦少了,但费用较高,还有麻醉意外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
1杀菌:常用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2抗酸:以法莫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为主的抑酸剂;3胃粘膜保护剂:促进受损胃肠粘膜修复,如胶体果胶铋、胃铋治、硫糖铝等。采用杀菌、抗酸及修复等三联或四联疗法,通过联合用药方案,基本就能够达到80%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治愈或缓解胃肠炎及溃疡病。患者依从性好,经济上也可承受。
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多,可通过接触、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也会通过饮用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水而感染。所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1预防群集性感染
单位、家庭成员长期在一起工作、生活,日常密切接触,共同进餐的机会多,因此要特别注重饮食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尽量避免使用公用碗筷,杜绝嘴对嘴的喂食,预防因家庭成员密切生活接触,而交叉感染幽门螺杆菌。
2保持口腔卫生
据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一般有口腔异味,因此对于阳性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养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口腔卫生,做到餐前、餐后及睡前刷牙,饭前便后洗手。
3不食用生冷食物
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在河水中存活长达3年。因此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的要点之一,就是不喝生水,不吃未经加热的食物等。
4餐具定期消毒
餐具器皿定期高温杀菌,如消毒柜的温度达到℃时,就能杀灭餐具上的幽门螺杆菌,避免因餐具污染而导致人员之间交叉感染。
免责申明
以上图片部分来自网络搜集,经过我们编辑整理,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交流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赞赏
长按得了白癜风可以治好吗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bj/15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普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什么
- 下一篇文章: 胃癌为什么不放过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