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体检时
都会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一看体检报告单
上面赫赫写着: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上网查一下“幽门螺杆菌”
出来的结果都是
“幽门螺杆菌致癌!”
“一人得病,全家感染!”
幽门螺杆菌
真的这么可怕?
今天,我们邀请了中山七院消化医学中心的医师,和我们来好好科普一下——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是寄生在胃内的一种微厌氧菌。它粘附于胃粘膜以及细胞间隙,可引起炎症。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
但是,仅有1%的感染者会最终发展为胃癌。所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不必过分恐慌。幽门螺杆菌如何传播?目前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模式仍未明确,一般认为有以下两种方式:粪-口传播、口-口传播,且不干净的水或食物可能与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有关。但有研究显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唾液和牙菌斑等口腔部位中发现幽门螺杆菌,但其存在率较低,或仅暂时存在,因此目前幽门螺杆菌经口-口传播仍有待证实。
感染后有什么症状?多数感染者几乎无症状和并发症,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难以被发现。仅少数感染者会出现:
症状:消化不良,即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
引起的疾病:消化性溃疡,5%-10%的感染者会发生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约1%感染者会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胃MALT淋巴瘤)。
怎样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主要分为非侵入性和侵入性两种。
非侵入性检测最常见的是13C或14C呼气试验,其准确性较好,可明确是否为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
另外,若不能配合进行呼气试验,还可行粪便抗原试验检测。
侵入性试验主要为快速尿素酶试验,即在行胃镜过程中取胃组织进行检测。
注意:常规体检所查的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并不能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不能以此抗体阳性进行根除指征,亦不能用于根除治疗后复查。
*检查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以挂消化内科。
那...要不要根治?“现阶段没有明显状,还需要治疗吗?”幽门螺杆菌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不管有无症状或并发症,对人体而言,幽门螺杆菌始终是一种有害菌。因此,除非有抗衡因素,原则上所有的感染者都应该进行根治。
但对于我国而言,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达约50%,对所有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与治疗的方案并不现实。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无症状无消化溃疡病史的患者,通常不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而对于有明显胃部不适、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等相关疾病的感染者,推荐尽早根除治疗。
现阶段我国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具体指征如下表所示:
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慢性胃炎发生风险将降低73%,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年复发率降低至5%,而且胃癌发生风险可降低39%。
因此,对于已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即使没有出现指南上的根治指征,如果患者有根除治疗意愿,也可已进行治疗。
发现感染后
不要慌张
我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会不会得胃癌啊?
虽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肠型胃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一定会得胃癌。
如前文所提到,仅有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生为胃恶性肿瘤,因此,发现感染后,也无需过度担心或惊慌。
肠型胃癌的发生模式我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其中肠型胃癌占胃癌大多数。其发生模式为:正常胃粘膜-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在肠型胃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根据肠型胃癌发生模式,只要在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发生前,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就能有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目前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最佳年龄是18-40岁,即在胃粘膜萎缩肠化发生之前。
而且对于胃癌而言,胃镜是筛查早癌的主要方法,因此除了针对有症状或有家族史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与治疗外,还应建议40岁以上人群进行胃肠镜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将大大改善。
……那小孩呢?我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的小孩要不要查,要不要根除?
尽管我国10岁以下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40%-60%,但由于儿童自身生长发育和药物代谢特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与成人有所不同。
目前,国内外暂时没有证明对无特殊疾病的儿童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可以获益的证据。国内外的相关指南亦不推荐儿童常规检测,主要原因有几点:
1.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风险低;
2.对于儿童,进行根除治疗所选用的抗生素较为谨慎,即使根除了幽门螺杆菌,儿童的再感染率亦高于成人;
3.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自我清除率。
因此,如果父母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只需做好预防措施,并不建议儿童进行常规检测,除非儿童出现检测与治疗的指征。
如何根治?由于幽门螺杆菌抗药性很强,单一用药很难根除,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目前我国推荐使用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
质子泵抑制剂+胶体铋+两种抗生素
左右滑动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bj/20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