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的元凶
胃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的元凶
幽门螺旋杆菌,年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后果是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在胃粘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1.幽门螺旋杆菌可以作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对于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来说,治疗首要就是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否则治疗相对困难。
2.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3.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导致口气重,即口腔有异味,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临床过程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专家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后天传染的,这一点已是各国学者的共识。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口——口、粪——口传播,已有以下实验可以证明:
1.利用PCR从病人唾液、牙斑和粪便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的DNA;
2.从牙斑和粪便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
3.从同一家族多名成员的排泄物中分离出相同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
感染分布
幽门螺旋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说是成年人中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总的趋势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展中国家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岁-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国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
同其它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如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讲究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选择,家里有幽门螺旋杆菌病患者时应该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
口臭症状:
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胃肠疾病症状: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多会出现餐后嗳气、恶心、腹胀、腹部不适的胃肠疾病症状,而且这些症状随时都会出现。
随着病情的严重,会逐渐破坏胃肠道壁,引发癌变的发生,而且,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患者一般都患有胃病,发生胃病的患者,多数与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的关系。
菌群失调
幽门螺旋杆菌症状一般感染者在检查中显示阳性,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病毒在患者体内长期的破坏、寄生、繁殖,随着病情的发展,幽门螺旋杆菌会使菌群失调,引起其他一系列的症状。
益生菌群帮助清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罪魁祸首,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有60-80%会发展成溃疡类疾病,其中1-2%的人还有可能发生病变。
幽门螺旋杆菌以破坏损伤胃粘膜,破坏胃免疫细胞和淋巴免疫系统为主,从而造成口臭、胃胀、打嗝、反酸、胃疼等胃部疾病。
传统用来消灭幽门螺旋杆菌的是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首次采用杀菌有效率可达70%左右,但会导致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粘膜产生抗药性,复发后相同的的抗生素有效率会越来越低,造成了胃病反复发作的弊端。因为抗生素“敌我不分”,它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消灭维护胃肠健康的有益菌,扰乱了胃内的微生态平衡,因为没有有益菌抵抗,造成幽门螺旋杆菌反复进入胃内难以根除。
经过多年试验,一生美大蒜油中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具有杀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产生。尚含多种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组成的硫醚化合物等。具有极强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有效消灭多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致病菌,同时还能杀死钩虫、蛲虫、滴虫等寄生虫。尤其对上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系统感染、霉菌性角膜炎、胃部幽门螺旋杆菌、霉菌性阴道炎等有显著治疗功效。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郑州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by/10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