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我和幽门螺杆菌HP之间的恩怨
今天一早,医院做了UBT(全称13C-UreaBreathTest尿素呼吸测试),主要是检测胃和肠道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检称HP),说实话,在报告出来之前真是提心吊胆,因为之前感染过,治疗的方法很简单但是是非常痛苦的,我是绝对不想再感染了(幸好没感染)。
很多人看了我最近的帖子,想知道这个HP为何如此可怕,那么我今天来给大家讲一讲我的故事。
在生孩子之前,我绝对属于运动员身板儿,生活作息规律,极少吃垃圾食品,心情绝大多数时候都很舒畅,怀孕之前的体检报告给我的妇产科医生看了,她高兴得不得了。遇到一个身体健康的孕妇好像医生都会特别高兴,后面所有的孕检我都是一路通行,从没有任何状况(除体重飙升之外)。
认识我的人估计都知道我特别能吃,我从小就喜欢吃肉,而且特别喜欢一次吃很多,典型的暴饮暴食者,怀孕7个月的时候到校门口吃烤鱼,真的是“横扫”呀,比两个没怀孕的同事加起来还多,吃完啥事没有。我一直坚信,我的身体中最棒的器官就是铁打的胃,从未怀疑它会有问题。
年2月左右,我和曹大宝去了印度,她8个月,我还在母乳。之前我去过两次印度,在外面都吃过好多次饭的,没有什么不适(除了想吃肉之外)。这次我们去,没有到处走,只是去了小姑家。但是我们是一次都没有在外面吃过饭(自从生了娃我是非常小心的)。结果,去了不到一周,就崩溃了。有一天早上开始吐、拉肚子,我以为就是普通的吃坏了肚子,去看了医生,开了益生菌之类的药,因为要哺乳,医生没敢给太强的药。吃了两三天药,我不拉肚子了。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每次我吃完饭,从胃到食管到咽喉,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烧心、泛酸,真的是burning的感觉,像火在消化系统燃烧一样,各位,怀孕前3个月那种胃部不适简直不能跟这个比。但是我并不想吐,就是一阵burning,大约饭后两小时自动缓解,但吃完饭又开始了新一轮燃烧。我们要呆一个月,在后面的3周里我就这样和病魔斗争着,真的是很不幸,因为当时在哺乳而且又是异国他乡,就只能靠毅力扛着了。
回上海一个月之后症状消失了,我很开心,以为这事就这样了了。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又有类似症状,我赶紧去了和睦家,他们很快安排我做胃镜,各位亲,听起来就很吓人吧,一听到胃镜很多人都怕死了,要插个管子到胃里呢,平时嗓子不舒服医生放个雪糕块都想吐,胃镜怎么办?医生说,在没弄清楚情况之前我们不敢乱用药,因为药物会改变实际情况,到时候即使做胃镜也未必是准的(胃镜之前一个月不能用任何抗生素的哦)。很快,我见到了消化科医生昂建,看到她我就一下放松了,她是澳大利亚籍华人,很和气,跟我详细解释了一切,打消了我对胃镜的恐惧。
关于胃镜
我做的是无痛胃镜,就跟外科手术一样,完全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醒来时一切都结束了。但是做胃镜也有很多要注意的:1.一个月之内没有服用抗生素;2.先要做凝血的测试,就是抽了血看你的凝血功能如何,因为胃镜过程中可能会有出血,如果凝血功能不好是不能做的;3.月经期间不能做(详情可见我转的“丁香医生”的文章)。4.胃镜之后不能开车。
胃镜的风险:任何一项医学检查都有风险,但是也有概率,不是说你一做就一定会发生,不过医生一定会告诉你有哪些风险。胃镜的风险(我记得的内容)就是:胃穿孔、胃出血(或许二者就是一回事哈)。我一听又表示吓坏了,医生赶紧接上一句:这个概率很小,而且我们也有准备,假如发生胃穿孔,我们会立刻补救。
胃镜之过程:
几天之后,我就来到了做胃镜的地方,不是手术室哈,那间屋子里有很多设备,一张床。我需要把上衣全部脱下去,医院的衣服,阵仗跟手术差不多,心电图啥的全部都有,好像也建立了静脉通道(哈哈,看了《只有医生知道》也学了点医学知识),然后医生和麻醉师来了,再次讲解整个过程以及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我签字后就一切ready了。我听到麻醉师在念:1ml,2ml,好像到3ml时我就没再听到4ml了。大约半小时(或者更少)我被护士叫醒了,说一切OK啦。但这时候我不能立刻起来,好像身上的五花大绑还在,他们要让我躺一阵子才离开的。之前怕得要死的,其实完全没必要,真的是完全睡着了。再此,插播一下,真的是要非常非常感谢麻醉师,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说外科手术麻醉师的功劳最大,我一点也不否认,他们真的是我们最先应该感谢的人。
大概一周之后,病理报告出来了,我摘录一些文字:
(胃窦活检):胃粘膜伴中度慢性轻度活动性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炎。可见少量幽门螺杆菌。未见肠化,未见萎缩,未见非典型增生或恶性肿瘤。
我再次见到昂建医生,除了一些数据之外,我还亲眼看到了我的胃和其他消化器官,可以很明显看到肠子某处有一个scar,医生说这是一个溃疡好了之后的疤,而根据检查结果推测这个溃疡应该有6个月左右了(刚刚是我去印度的时候)。医生跟我解释,我们的胃表面是光滑的,而感染了细菌,有了增生,我们的胃就不再光滑了,她在图上指出了增生的位置。各位,虽然广告里的胃看起来很可爱,可我亲眼看到自己的胃和肠子,它们可没那么可爱。
既然弄清楚了情况,那就讨论治疗方案。因为我当时还在哺乳,不能服用抗生素,医生建议我停止哺乳了再来治疗。我问她这段时间这些坏蛋细菌会不会成倍增长呢?医生说:基本不会。因为我胃部的HP也不是量很大,等几个月是没有问题的。医生给我开了很多达喜咀嚼片,如果我胃泛酸或者烧心就立刻嚼一片,这个也不会影响母乳。
其实,从印度回来,我的症状很轻,甚至好几个月完全没有症状。我问医生,为什么这个细菌并不是天天兴风作浪。医生说要看人的抵抗力,有的人甚至可以一辈子和这个细菌和平相处下去,他们永远都不晓得自己的胃部或肠道有这些小东西的存在。可有的人(像我)就很明显,症状明显也是好的,至少可以知道并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
我年10停止母乳,11月初开始接受14天的疗程。其实就三种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各位,阿莫西林真是神,一看说明书,可以治疗几乎全身各处的细菌感染,怎么会有这么神?),还有一个名字超长:阿索美……什么的。别看就这三样药,可是威力真大呀,克拉霉素也很强大,吃完嘴巴老是很苦。这三个药,一个是饭前吃,两个是饭后,好像名字很长的药一天吃一次,反正服用起来也很麻烦,有时候搞了孩子吃饭,才记得我还没吃药,本来要饭前半小时吃的,我就在饭前半分钟吃了,有一两次还吃少了,疗程结束,还有一个药多出两片来(太糊涂了)。
副作用:说实话,抗生素的作用是伟大的,要感谢他们,但他们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我还没吃完14天的药就感觉身体不行,抱着孩子爬山三楼就上气不接下气,感觉全身无力(说明书里的副作用好像还真没有出现)。医院,做了一次抽血检查,出来的结果显示没问题。昂建医生建议我停药后一两周如果症状没有减轻再去看。抗生素并不是今天你停下了副作用就没有了,它产生的副作用会持续一段时间。
停药后后续检查:在14天疗程结束之后,我要等4周(或者更久一点)去做UBT,看看HP是否完全被杀灭。刚好我12月份回老家了,1月26号去做了UBT,几天之后,就在我动身来大马之前的一天,接到护士电话说已经没有HP了。那一刻,我真的要飞起来了。
到文章结尾我再转一下“丁香医生”里面的话:
幽门螺杆菌大约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在发展中国家可高达90%。转播途径主要是口口相传,就是我们一起吃饭,就会被感染(跟乙肝差不多)。
我很诧异的是,在我自己感染之前,我很少听人说起这个HP,而我感染之后,发现数据竟然是这样的可怕。所以我一直都想唤起大家对HP的重视,真的要注意并从口入,这个病虽然不至于像HIV和癌症那样恐怖,但是它一定会影响你的生活。
其实,任何一个关心自己和他人健康的人都应该去做一做UBT,这个测试就是你(空腹情况下)对着两个口袋吹气,把你的二氧化碳装进袋子里就好,不用抽血胃镜啥的。不痛不痒,为什么不去检查一下呢?很多人可能觉得无所谓,可是,你得为你的家人和其他人的健康负责吧,你若是有这个细菌,出门吃饭,让其他人感染了,这就是一种罪恶。
而HP的治疗,对我来说虽然是有点痛苦的,但总比我不知道,拖到更严重再去好吧。不要听广告上说这个大叔那个大叔,“认准病根儿治胃病”,你自己都不知道病在哪里,随便买个药能治好吗?
我们家自从我感染HP之后,就开始改变饮食方式,尤其是孩子的碗筷,一定要单独分开,即使没HP也要这样做。现在我一周还要把所有的碗筷放到锅里煮,孩子的奶瓶是每天用消毒锅消毒的。我们吃饭也会用一把公勺,我不会伸筷子去每个碗夹菜(我老妈很讨厌这样),虽然有点别扭,但绝对是有好处的。所以,以后跟我一起吃饭的各位亲,不要见怪哦!
有时候,我们总归会有意无意尝一尝孩子的食物,如果自己身体健康,可以更放心些。
最后,我想说一说“医患关系”。人和人之间建立信任本来就越来越难,而医生和病人之间更微妙,因为关系到生命。我在上海习惯了看哪个医生就喜欢每次只看这个医生(儿科也一样),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他医术更高超这样那样,只是因为我更信任他,我愿意把我的生命托付给他。这次我胃部又有点不舒服就赶紧发邮件给昂建医生(恰好她在休假),我希望听她的意见,因为我信任她。说到底我们为什么会去信任某个医生呢?她的音容笑貌、她的细心专业、为患者着想……但其实仔细观察,绝大多数医生都是这样的,只不过你信任的医生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了而已。
前几天看了“丁香医生”的文章,说发现幽门螺杆菌的医生为了证明这个细菌的存在,不惜自己喝下一大杯“细菌”,再进行治疗来证明。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甚至现在,我正在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都忍不住要落泪,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为代价,为了解救更多的生命!
如果真的需要表态,我这里想说的是:我们永远应该向医务人员致敬!
赛后在发布会上钟晶晶由于赛程密集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by/11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九株健康快报一个被HP幽门螺杆菌
- 下一篇文章: 益生菌nbsp可有效防治幽门螺杆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