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健康海南这个团队怎么了,有收入有
年,海南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将以深化医改为重点,需要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担负着诊疗工作的医护们,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为患者的健康,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们,大多默默无名,但很多人身上的故事都令人感动。辛勤工作的他们,传递着医疗行业的正能量。
年,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海南省卫生计生委联合推出海南省“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大型公益活动。此次活动将通过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资源,即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南海网、海南日报新媒体等进行立体报道,力求寻找到海南更多闪烁职业光芒的医护人员,将他们的故事推向公众,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获选人也将作为央视寻找最美医护活动海南地区的推荐候选人。
活动报道时间:年5月12日至年10月
活动投票时间:年11月(11月底或12月初公布十佳医护人员评选结果)
投票编号:人物简介:感染科医护人员
医院
推荐人(单位):医院
1.医院感染科医护人员:传染病防控战场上没有退缩过
医院感染科医护人员欢送非洲患者(右四)痊愈出院。(医院提供)
他们每天都与别人避而远之的各类传染病打交道,无怨无悔;他们总是冲在各种重大疫情出现的第一线,却默默无闻;他们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的生命,仍能笑看人生……
他们就是医院感染科的医护人员。
在年度海南省“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大型公益活动的报道中,媒体从没有报道过团队。去年发生的一件事,让医院感染科这个可爱的团队,再次走到公众面前。
非典、霍乱、甲流、H7N9……多年来,医院感染科每次都是这些传染医院,医护人员可谓身经百战。
去年3月,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国家爆发。医院感染科指定为海南省收治埃博拉疫情的重点病区。从去年6月起,在医院医院院长赵建农的带领下,感染科进行了各种物资准备,并分批进行了操作培训和演练。
“埃博拉出血热是目前世界上传染性极强且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而且频频传出国外医护人员感染疫情的消息。”已经在感染科工作了20多年的护士长杜姗菱说,面对如此可怕的疾病,当时科里不少年轻的护士多少有些畏惧,“都是人嘛,说不怕那是假的。”
“铃铃铃”……去年8月30日,感染医院的紧急“医院,有疑似埃博拉出医院!”
“接到电话,我就愣在原地,也许这一去就真的回不来了呢!”王银月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给父母打个电话。
“既然选择了做护士,你就要知道,随时都有被传染疾病的危险。但凡事小心谨慎,做好防护,爸爸始终都站在你身边支持你。”听了父亲的话,医院。
“我很骄傲,我们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个退缩!”医院感染科主任林锋告诉记者,当时,医院第一梯队10名护士,6名医生迅速到位。所有人都知道即将面临一场生死未卜、没有硝烟的战争。
病人是一名尼日利亚留学生,高烧39℃左右,医院隔离区观察。赵建农、林锋等专家赶到疑似病例所住病区启动了应急预案。林峰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成为首个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人。
“必须要让医护人员过心理关。我们反复强调,只要按照流程,做好个人防护,就可以避免埃博拉病毒的感染!”林锋表示。医生和护士们的情绪得到稳定,并主动要求进入隔离病房。
经过分工,医护人员分批次开始对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由于此时无法确认患者是否已感染埃博拉病毒,虽然是留待观察的病人,医护人员也将其视为感染者进行防护。
整个防护过程中,最耗时和最容易感染的环节就是穿脱防护服,每次都需要40分钟左右。每个人身上的防护装备共10余件,穿时需洗手2-3次,脱时需半个小时以上,脱一层就要洗一次手,至少要洗10次手。
“由于天气炎热,虽然隔离病房里开着空调,但是病房内的医护人员却感觉不到一丝清凉。厚实的N95口罩和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穿,进入隔离病房,人就像洗了一次桑拿。”第一批进入隔离区进行护理的护士蔡小芳说,因为身着防护服,上班时间没有医护人员可以喝水,有一些医护人员几乎虚脱。
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工作下,去年9月5日,病人被送到国家CDC的血液检测结果出来了:该例病人被确诊没有感染上埃博拉病毒。
“得知这个消息,我们笑着笑着都哭了出来。”蔡小芳说,“后来,还不断有人问我们这些医护人员:‘难道你们不怕被传染吗?’”
“说实话,作为密切接触病人的群体,我们当时都很怕。因为埃博拉出血热比过去所经历的霍乱、甲流、禽流感都可怕。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害怕而退缩,并没有因为害怕而拒绝进入隔离病区工作。”杜姗菱表示。
“在我的同事兼战友里,有因为全力备战没时间照顾小孩,为此把孩子送回老家的;有年轻同事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不想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对进入隔离病区只字不提的。我不敢说这就是奉献精神,但我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的体现。”林锋表示。
在医院感染科里,“医生护士不好找对象”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人家一听说是感染科的,都跑掉了。”刚到感染科工作的护士连洁清对此有点无奈。
但是,正是这样一群可爱的医护人员,不怕牺牲、不怕艰苦,团结协作,在多次传染病疫情前做到科学、快速、规范、有效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投票编号:人物简介:刘建浩
医院针灸二科主任
推荐人(单位):医院
2.医院针灸二科主任刘建浩:拒绝赴美工作,坚守海岛行医
刘建浩在给病人施针。通讯员李行摄
有这样一位针灸医生,在他的诊室里,经常可以看见夫妻姐妹、父母子女同时接受治疗的情景。
作为医院引进的首名针灸学博士,他拒绝了去国外“开诊所赚大钱”的机会,在每周五天半的工医院出诊中自得其乐。
他从不拒绝病人在周末打来的咨询电话,常常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接诊病患。
……
他就是医院针灸二科主任刘建浩。
年,刚从医科大学毕业时,刘建浩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但随着临床实践日久,他渐渐发现,在人体功能恢复方面,药物治疗有其局限性,一旦在病症后期药物失效,医生也没辙,而针灸有可能是最后能使用的“后招”。
为了更好地掌握针灸技术,年,刘建浩重新回到学校进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因为针灸治疗是个体力活,做一次常常耗时约40分钟,只能收取几十元钱费用,经济效益不比其他科室好。
“我始终认为针灸可以获得多种疗效,能解决病人的痛苦。”总是笑眯眯的刘建浩,不管别人怎么说,固执地在针灸学习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经过系统学习并结合临床经验,刘建浩摸索出了独家“三线针法”和“分期透刺针法”,将面瘫和中风后遗症的治愈率提高到90%,并显著缩短了疗程时间。
为什么小小一根针,能解决很多西医用仪器、手术药物都搞不定的病痛呢?刘建浩对此有一套独特见解,“针灸的原理,就是通过外力刺激局部神经细胞,让具备代偿功能的神经细胞苏醒,替代坏死的细胞,最终恢复部分机体功能。因此,一些人体功能恢复障碍性疾病,如急性中风病及后遗症、面瘫、运行神经元疾病、颈肩腰腿痛、肥胖乃至妇科疾病等,都可以使用针灸进行辅助治疗。
口碑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近年来,找刘建浩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淡季时每天接诊30多个病人,秋冬旺季时一天要看50个病人。但是,他对病人的态度始终如一,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变。
年,55岁的公交车司机王世民突发中风,落下了眼歪口斜的后遗症。医院治疗,情况反而愈发严重,只能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刘建浩。在刘建浩两个半月的针灸和中药治疗下,王世民恢复情况良好,从此逢人就夸,“有啥看不好的病,医院看刘建浩医生!”
在王世民的推荐下,他的亲友不论是脑出血、中风还是腿脚莫名疼痛,都在刘建浩诊治下逐渐痊愈。
“他作为一个专家、科室主任,每次看病都是亲自扎针,让病人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心情舒畅,有利于病情恢复。”王世民表示,即使每次出诊都带着助理,刘建浩都坚持亲自为病人扎针。
“刘医生的名片每个患者都有,想联系他非常方便。就算患者不找他,他周末也会过来病房询问病情,提醒病人注意事项,让人感觉他心里始终记挂着病人。”王世民对记者说。
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谭春凤表示,“针灸治疗非常耗时,我一天最多只能给30个病人扎针。但刘主任一早上带着助手就能给40-50个病人针灸,有时候扎到他自己都出现低血糖反应。有时他生着病,回来科室歇一歇,又继续去给病人看病。”
“就冲那些大老远来专门找我看病的病人,也得回去呀。”谭春凤记得刘建浩曾这么对她说过。
在刘建浩的针灸技术和口碑双双提升之时,国外中医团体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去美国合开中医诊所。有关人士试图用优渥的薪酬说服刘建浩,“针灸师在美国很吃香,给老外治疗一次最少收费美元呢……”但是,刘建浩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在海南,有理论有经验的针灸医生少之又少。有能力的人不能都流失到国外去。”在人生的选择路口,他又一次固执地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路。
在科室医生和同事心中,“负责”就是对刘建浩最公正的评价。身高1.78米的刘建浩不仅在工作中对病人负责,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忽视。医院篮球队队员,热爱篮球、爬山、跑步、羽毛球,每天无论多忙,都坚持至少一个小时的锻炼。
“保持自己身体健康,才能一直给病人看病。”刘建浩说。
投票编号:人物简介:陈美珍
五指山市红雅村委会卫生室医生
推荐人(单位):五指山市卫生局
3.五指山市红雅村委会卫生室医生陈美珍:失明老人夸她“胜过闺女”
陈美珍在乡村卫生室一干就是十六年。易建阳摄
近日,记者在五指山市红雅村委会卫生室看到,卫生室医生陈美珍身着白大褂,低着头填写病历,并把病人的资料逐一输入电脑。同时,还要忙着照顾几位正在输液的病人。
“我的父母都在家务农,家里的兄弟姐妹没人从事医生行业,但我从小就佩服白衣天使,所以初中毕业时选择了学医。”陈美珍告诉记者,从医以来,她在乡村小路上为老百姓送医送药已经奔波了16年。
年,19岁的陈美珍在儋州卫生学校完成学业,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刚毕业回来,碰到红雅村委会卫生室刚盖起来,但是村委会7个自然村多人,竟然只有一个卫生员。卫生员只负责计划免疫任务,没有从医资格。面对这种情况,陈美珍打消了外出求职的念头,一头扎进卫生室的工作中。
“工作刚起步,我全无头绪,虽然日常接诊的都是一些常见病,但有时还是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后来,在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我的工作才慢慢走上了轨道。”陈美珍告诉记者,年,她每月只有18元补助,要负责村民的诊疗救治,孕妇围产期保健、接生及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当时,卫生室工作条件很差,陈美珍出诊都靠徒步。走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她都随叫随到。“有时出诊摸黑回来,想想都后怕。”她说。
近年来,陈美珍学会骑摩托车后,下村方便多了。在农村行医,她经常要面对贫困户患者。有些患者由于生活困难,没钱付医药费,村民看病赊账,她也没有具体去统计。
红雅村委会通庭一队村民黄春良是盲人,由于出门不便,长期犯胃病,陈美珍坚持定期给她免费送医送药,有时还送去生活用品。“陈美珍不是我闺女,胜过我闺女。”黄春良对陈美珍非常信赖,逢人便这样说。
红雅村委会什荣村村民黄启荣,因种植经济作物长期在山上居住。一次,他突然出现发冷发热、面色苍白等症状。陈美珍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查诊,初步诊断其患上了疟疾。经卫生院采血镜检等诊断,他最后确诊为恶性疟疾。陈美珍又趁热打铁,借这个病例在村里加强了疟疾的知识宣传,大大提高村民对疟疾的防治知识知晓率。
陈美珍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丈夫在家务农。农忙时,需要夫妻俩一起干。但是因为陈美珍是乡村医生,家里的事主要由丈夫承担。她的心里充满了对家庭和对孩子的深深愧疚。
一次,孩子发烧,陈美珍的丈夫让她赶快回来诊治。回到半路,陈美珍突然接到村民黄慧英即将临产的消息。当时,村接生员外出,她便立即背起药箱来到产妇家。帮助孕妇接生后,陈美珍才回家为自己的孩子诊治。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陈美珍积极参加了卫生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年,她还自费到儋州卫校进修了一年半,取得了临床中专学历,掌握了许多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此外,她还医院“偷师学艺”。
牙畜村委会番空村村民黄秀兰是80岁的孤寡老人,因肺脓肿及脑栓塞长期卧床,背上都长出了脓肉疮。得知这个消息,陈美珍立刻上门了解老人病情,还经常为老人免费打针、换药、按摩身体、换尿布,一直坚持至今。
“你一天从早到晚忙卫生室的事,两个小孩都不亲近你了。”面对丈夫的“责备”,陈美珍只能苦笑着说:“村民比孩子更需要我。”
作为红雅村美丽的白衣天使、百姓健康守护神,陈美珍在16年行医路上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村民的信任和认可。
来源:海南日报
“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推荐标准
全省医疗机构职业道德高尚,深得患者认可的医护人员。
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范,热爱医疗卫生工作,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具有执业医师、乡村医师资格、执业护士资格。
3、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真诚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深受同事、病人及家属的肯定和赞扬,无私奉献,事迹感人。
4、廉洁行医,拒收红包,无商业贿赂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无重大差错事故。
推荐方式(4种方式)
1、由省内医疗机构、各市县卫生局推荐;
2、 3、发送推荐人选到海南日报健康周刊邮箱:hnrbjkzk
qq. 4、社会人士推荐,可以拨打海南日报的热线电话推荐(推荐需提供被推荐人的真实姓名、所在单位,并配以简短的事迹介绍)。投票:投票平台以南海网网络投票,海南日报手机客户端以及海南日报健康周刊 最终评选:投票结果将结合专家评审,最终选出年度海南省十佳“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名单,获奖者将推荐作为卫生系统全省道德模范候选人。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文,请通过海南日报官方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by/16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可以救命的书,海南最古老族群的秘密,每
- 下一篇文章: 幽门螺杆菌的最全科普,看完这篇文章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