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预防 > > 正文 >

幽门螺杆菌的病种分布和主要危害

病种分布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

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也有报道指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高峰。在亚洲地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越南、印度等少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60%、50%、40%、7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在自然人群中初出生的新生儿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IgG水平很高,接近成人水平,可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抗体之故。半年后迅速下降。在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阳性率待降至10%~20%后又迅速回升。大约在10岁以后即迅速上升达到或接近成人阳性检出率水平。

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因地区有所不同。低达20%,高达90%,人群中总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这些基本资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1、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远高于人群中总的检出率,这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不都得胃病。这可能还蕴藏着与致病有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宿主的易感性和菌株的型别差异等)。

2、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病的发生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这又与社会经济、卫生状况有关。特别是现已证明胃癌高发区不仅与该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外,还与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早发感染有关。

3、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因此感染率总的讲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主要危害

消化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大约1/6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病。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率。不用抑酸剂,单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表明也能有效地治愈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溃疡病的原因找到了联系。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acid,noulcer”。从现代理论来看,“nohp,no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因,长期以来认为与遗传、胃酸过多、胆汁返流、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尤以胃酸被认为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近80年来,胃酸一直被认为是胃溃疡形成的原因,所以,有了“无酸无溃疡”的传统说法。

消化性溃疡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过去沿用碱性药物,常用Hz受体抑制剂或其他胃酸分泌抑制剂。应用这些抗酸抑酸药物,确实有利于溃疡的愈合,但是这些药物有一共同缺点,一旦停药,不久溃疡便又复发。因此,有些病人要间断性服药,有的则需长期服用维持剂量。还有不少病人溃疡病却屡愈屡发。

通过胃液分析发现,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酸分泌过高;而胃溃疡病人中胃酸分泌增加者仅16%,而许多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有的甚至低于正常。由此可见胃酸分泌的多少,并非是胃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而胃粘膜防御能力降低,使胃酸等攻击作用相对增加,可能是形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

胃部肿瘤

科学家从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可能机制:①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②类同于病毒的致病机制,hpdna的某些片段转移入宿主细胞,引起转化;③幽门螺杆菌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在这些机制中,后者似乎与最广泛的资料是一致的。

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由此二人获得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慢性胃病

慢性胃病是指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和溃疡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溃疡病的发病率为10%左右。

慢性胃病的发病原因一直不很清楚,故长期无理想的防治方法。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观察到胃粘膜中有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简称HP)的细菌与慢性胃病发病有关。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菌作了大量研究后发现:

(1)胃粘膜正常的志愿者,口服HP混悬液可引起胃炎症状和病理改变。

(2)患慢性胃炎时HP检出率很高,而胃粘膜正常者则不能检出此菌。

(3)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HP抗体明显增高。

(4)针对HP进行治疗,可使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明显改善。

(5)60%-80%的胃溃疡和7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窦部可检出HP,血清学检查证实,这些人血清HP抗体滴度较高。

(6)采用抗HP药物治愈的溃疡病复发率明显降低。

(7)用HP感染恒河猴,能使之发生慢性胃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与人类感染。

医学界有以下共识:HP肯定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溃疡病和胃癌关系也极为密切。即是说,HP是引发慢性胃病的元凶和罪魁祸首。

因此,对慢性胃病的治疗,除使用传统的药物外,还应给予抗HP药物。现认为治疗此菌疗效较好的药物有:胶态次枸橼酸铋(亦名德诺)、阿莫西林、痢特灵和甲硝唑等。

荨麻疹

年加斯巴里尼医生先后发现,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率可高达55%,经抗菌治疗消除幽门螺杆菌后,有81%患者荨麻疹不再发生。据此分析,与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有关的幽门螺杆菌,有可能成为过敏原而引发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因此,患有久治不愈的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患者,医院检查胃内是否有幽门螺杆菌寄生。如有,可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甲基红霉素等。当然,对青霉素过敏者不能用阿莫西林。经除菌治疗后,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或许能意外痊愈。

其他疾病

深居胃黏膜兴风作浪的幽门螺杆菌(简称Hp),医学专家发现幽门螺杆菌并不那么老实,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有关,还可引起其它器官和组织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贫血以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只要消灭Hp,这些疾病可意外改善或恢复。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启动了一系列致病事件,导致萎缩性胃炎、化生、异型增生和最终胃癌的发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预防胃粘膜癌前变化(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清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使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风险大大降低。幽门螺旋杆菌非常顽固,一旦感染,除非用正规的治疗方案,否则自愈率接近于零。

*注意:幽门螺杆菌原本就跟人类共生共存千百万年,研究显示不同种族也有不同的幽门螺杆菌,研究幽门螺杆菌的差异,还可以作部族迁移的证据。所以能够与人类共存共荣,一定有其必要性的一面。幽门螺杆菌的大量出现,是因为整个消化系统内在的平稳受到破坏,幽门螺杆菌才大量滋生,也才导致溃疡。所以不恢复整个消化系统的稳定,汲汲追求消灭幽门螺杆菌,难免舍本逐末,最後还是没有能够完全解决问题。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f/13542.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