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预防 > > 正文 >

幽门螺杆菌可以使胃癌的患病危险增加12倍

幽门螺杆菌(又名幽门螺旋杆菌),英文名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

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罗宾·沃伦(J.RobinWarren)教授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

年,澳大利亚临床微生物学教授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与沃伦教授合作,以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

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经过多次失败之后,年4月,马歇尔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马歇尔和另一位医生莫里斯(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

人们除了惊叹他的疯狂举动外,也逐渐意识到,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和胃溃疡的罪魁祸首!基于这些结果,马歇尔和沃伦提出幽门螺旋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

年4月5日,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轰动,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并获得了年的诺贝尔奖。

目前,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

尽管目前学术上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环境源(水道污水、食品、灭活载体)中携带或传播幽门螺杆菌,但科学家们所共同认定的传播途径为:口口传播与粪口传播。

因为“口”是唯一进入胃部非创伤性的途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洁食物、不洁餐具、聚餐不分餐,长期饮酒吸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会令我们的胃肠黏膜受损,使得人体胃肠黏膜免疫力下降,从而加大了感染Hp的发生率。

感染Hp后大多数患者体征表现不明显,无细菌感染的全身症状,也常无胃炎的急性期症状,临床上患者往往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表现就诊。急性感染潜伏期为2~7天,症状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晨起恶心、反酸、嗳气、饥饿感,重者出现呕吐。不仅引起胃窦炎,也可引起胃体底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见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

根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中相关数据显示,年—年66项Hp流行病学感染率调查涉及到我国22个省份,55个地区,累计检测人数达人,Hp感染率从34.52%到80.55%,多数地区人群感染率在50%左右,平均感染率为58.07%。

从地区分布上来看,农村地区人群平均感染率为64.41%%,城市人群感染率为48.75%,这一趋势与我国胃癌死亡率地区分布呈惊人相似。从人群分布上来看,男女性别感染率分别为59.86%和58.01%,可以看出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各年龄组Hp感染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1~5岁组感染率为39.55%,5~10岁组为42.04%,20岁~组为65.75%,达到高峰阶段,30~、40~、50~岁组均维持在较高水平,60岁以上略有下降。

其实我们需要重点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较好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f/13716.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