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凝药物使用大起底
转自DrWind《麻醉那些事》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治疗的不断进步,
外科病人的围术期医疗复杂性与日俱增。
目前,约有1/10外科患者接受长期抗凝治疗。
常见的长期抗凝药类型包括:
单服阿司匹林,
单服华法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等;
其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称为“双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于心梗介入治疗后及冠脉支架后血栓预防。
这些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极具挑战性,
因中断抗凝会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而继续抗凝则增加手术出血或麻醉风险。
因此,正规的围手术期风险平衡极其重要,
对高危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有显著影响。
临床上很多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被“抗凝”与“出血”的矛盾搞得焦头烂额,
频繁更新的指南与共识,
在复杂多变的临床个体决策中常有实施困难,
最后往往回归于“心内科”/“血管外科”会诊,
“责任”“矛盾”“获益”“风险”“合作”,
几乎每天都在手术室上演博弈。
高危出血/栓塞患者手术停不停?
抗凝药是否都需要桥接?
是否所有患者都需内科会诊?
术前抗凝药术后何时恢复?
我们即使碰到很多同类的患者,
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有时仍有犹豫。
而围手术期的抗凝药管理指南也很多,
总的来说,
对于外科/麻醉医师较为复杂,如:
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指南:
Douketis,etal.Perioperativemanagementofantithrombotictherapy:antithrombotictherapyandpreventionofthrombosis: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evidence-based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ChestJournal..
年ACC/AHA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和管理指南:
FleisherLA,etal.ACC/AHAguidelineonperioperativecardiovascular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patientsundergoingnoncardiacsurgery: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
年VTE抗凝治疗指南与专家解读:
KearonC,etal.AntithromboticTherapyforVTEDisease:CHESTGuidelineandExpertPanelReport.Chest..
年非瓣膜性房颤围术期抗凝ACC专家共识:
DohertyJU,etal.ACCExpertConsensusDecisionPathwayforPeriproceduralManagementofAnticoagulationinPatientsWithNonvalvularAtrialFibrillation: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ClinicalExpertConsensusDocumentTaskForce.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
以下内容及表格,
结合多部指南与共识的核心要义或新近更新,
以供参与手术的非内科医师参考。
(如需阅读详细资料及证据来源,建议阅读原文献)
近年来新型抗血栓药物大量进入临床,
这也使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很难跟上最新指南步伐。
但作为围术期直接接触病患的医务人员,
他们又有负责让患者的抗血栓药物得到合理使用。
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是目前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以及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一类较新抗凝药。
与其他药物(如华法林)相比,
DOACs具有更可预测的药理特性,
起效快、半衰期短、无需常规实验室监测。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日常服用DOACs,
并在围术期继续服用。
然而,目前仅有达比加群有逆转药物(idarucizumab),
药物对不同个体凝血的影响也较难监测,
因此围手术期管理仍较困难。
1
看下几种抗凝药物在凝血途径中的(主要)作用位点:
2
关于桥接
肝素桥接是一种长效抗凝药与短效抗凝药的交替,
一般用于准备侵入性手术。
目的是将高危患者发生VTE的风险降到最低,
同时也将高危手术围术期出血的风险降到最低。
目前肝素桥接治疗几乎仅用于:
长期应用华法林防治VTE的高危患者。
DOACs由于起效迅速,
半衰期可预测,
因此围术期没必要行桥接治疗。
术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
没有证据支持桥接可以获益。
因肝素可能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表现为血小板计数下降和反常血栓形成,
因此必须严格监测。
低分子肝素由于安全性更高,
现已基本取代普通肝素,
治疗剂量(1mg/kg,bid)已成为桥接实践标准。
详细桥接方案建议
择期手术前5-6天停用华法林,
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低于患者治疗范围时,
(INR检测应于早晨执行)
开始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
并在术前24小时停用。
如INR高于1.5,
应静注维生素K(单次1mg)。
对于高危出血风险手术,
华法林应在术后12-24h重新启动,
低分子肝素应在术后48-72h重新启动。
一旦INR进入治疗范围(通常约5天后),
可以终止肝素桥接治疗。
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
(肌酐清除率[CrCl]30mL/min)
普通肝素优于低分子肝素,
因后者多经肾代谢。
3
4
以上总结了多个近年已认可指南,
可供外科/麻醉医师参考,
应对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围术期抗凝药物管理,
在长期磨合后形成各自的院内共识,
同时并不否认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毕竟绝大多数长期抗凝药的开具者为心内科医师。
最值得注意的更新包括:
肝素桥接的适应症,
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围术期管理策略,
以及DOAC围手术期管理的更新。
肝素桥接几乎仅推荐用于:
术前接受华法林抗凝的患者,
同时患者属于高血栓栓塞风险分型
(CHA2DS2-VASc分数≥7,CHADS2评分≥5)。
根据近年的POISE-2试验,
未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继续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弊大于利。
DOACs已成为一种实用抗凝药物,
可安全用于围手术期管理。
对于急诊手术来说,
逆转DOAC抗凝作用的药物正处于开发的后期阶段。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f/17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心内科常用药物静泵配置方法
- 下一篇文章: 医院年世界肾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