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异时
中华消化杂志,,40(12)黄可婷,党旖旎,赵宇涵,等.
摘要
目的探讨根除H.pylo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异时性胃癌(MGC)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年3月至年12月在南京医院进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至年1月20日。运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阴性组、根除组和持续感染组的MGC发生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ESD术后MGC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例患者(阴性组91例,根除组50例,持续感染组4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随访期间17例患者发生MGC,总体发生率为9.1%(17/)。阴性组、根除组和持续感染组MGC发生率分别为5.5%(5/91)、6.0%(3/50)和19.6%(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P=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持续感染组MGC发生率高于阴性组和根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P=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危险比(HR)=1.,95%CI 1.~1.,P=0.]、黏膜下层浸润深度μm(HR=5.,95%CI1.~26.,P=0.)和H.pylori持续感染(HR=5.,95%CI1.~17.,P=0.)是ESD术后MG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持续感染组相比,根除H.pylori能降低ESD术后MGC的发生率(HR=0.,95%CI 0.~0.,P=0.)。
结论年龄、黏膜下层浸润深度μm和H.pylori持续感染是ESD术后发生MGC的独立危险因素,根除H.pylori能降低MGC的发生率。
早期胃癌是局限于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恶性肿瘤,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通过黏膜下注射使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分离,完整剥离病变部位黏膜和黏膜下层,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早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近年来,内镜治疗后异时性胃癌(metachronousgastriccancer,MGC)的发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作为Ⅰ类致癌物,H.pylori可促进胃黏膜发生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直至进展为胃癌。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与MGC的发生相关[],但根除H.pylori对MGC的预防作用尚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接受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I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根除H.pylori对ESD术后发生MGC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检索南京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年3月至年12月接受ESD治疗的例患者的临床资料。ESD手术适应证和治愈性切除的定义遵循早期胃癌ESD和EMR治疗指南[]。纳入标准:①术前评估符合ESD手术适应证;②术后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或HGIN;③经13C-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明确H.pylori感染状态;④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非治愈性切除;②术后1年内追加外科手术或放射、化学治疗;③既往有胃切除术史;④术后随访时间1年。最终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截止日期为年1月20日。本研究通过南京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SR-)。
二、标本处理和组织学评估ESD均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内镜医师完成,主要步骤为内镜下确定病变位置和范围,电凝标记,黏膜下注射并逐步剥离组织,最后创面止血。将切除的标本置于中性甲醛溶液中过夜固定,包埋,切片。由2名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病理医师对标本进行观察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灶大小、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基底或切缘是否阳性和周围黏膜病变程度。组织病理分型采用WHO肿瘤分类,即维也纳分类标准[]。肉眼病理类型、病变位置和浸润深度按照日本胃癌协会标准[]进行判断。根据新悉尼系统评估胃黏膜的萎缩程度和肠化生[]。
三、H.pylori检测和长期随访ESD术前进行13C-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2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判定为H.pylori阴性,其中任意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判定为H.pylori感染,ESD术后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接受H.pylori根除治疗的患者在服药1个月后复查13C-呼气试验,ESD术后12个月时再次复查,便于早期发现根除失败或短期内再感染者,对根除失败的患者推荐二次治疗。所有患者在ESD术后第3年和本研究最后1次随访时复查13C-呼气试验,以确认H.pylori感染状态。将H.pylori检测结果始终阴性的患者纳入阴性组,根除成功且随访时确认阴性的患者纳入根除组,其余未进行根除治疗、根除失败、根除后再感染者纳入持续感染组。ESD术后第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认是否存在病变残留和多发病变。以后每年常规进行内镜检查和腹部CT检查,观察复发病变和淋巴结转移情况。MGC定义为ESD治疗1年后胃内其他部位新发现的胃癌或HGIN,大部分位于原发病灶的邻近部位[,]。
四、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east-significantdifference,LSD)法;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影响MGC发生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入组患者基本信息例患者中,男例(70.6%),女55例(29.4%);早期胃癌73例(39.0%),HGIN例(61.0%);年龄(范围)为(61.4±9.3)岁(37~83岁);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43个月(13~81个月);阴性组(91例)、根除组(50例)和持续感染组(46例)中,早期胃癌分别为35例(38.5%)、25例(50.0%)和13例(28.3%),HGIN分别为56例(61.5%)、25例(50.0%)和33例(71.7%)。见表1,阴性组、根除组和持续感染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胃黏膜肠化生,病灶的类型(肉眼病理类型和组织病理分型)、位置、大小、浸润深度,ESD适应证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持续感染组发生胃黏膜萎缩的患者比例高于阴性组和根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P=0.、0.)。表1不同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接受ESD治疗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二、MGC的基线信息和病理特征
随访期间共17例患者发生MGC,总体发生率为9.1%(17/);阴性组5例,根除组3例,持续感染组9例,MGC发生率分别为5.5%(5/91)、6.0%(3/50)和19.6%(9/4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P=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持续感染组MGC发生率高于阴性组和根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P=0.、0.)。见表2,阴性组、根除组和持续感染组MGC复发患者的年龄、MGC病灶大小、组织病理分型、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和后续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阴性组、根除组和持续感染组未发生胃黏膜肠化生患者中分别有1例(2.2%,1/45)、1例(4.2%,1/24)、3例(3/14)复发MGC,MGC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阴性组未发生胃黏膜肠化生患者的MGC发生率低于持续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阴性组、根除组和持续感染组间发生胃黏膜肠化生[分别为8.7%(4/46)、7.7%(2/26)和18.7%(6/32)]、未发生胃黏膜萎缩[分别为5.2%(3/58)、6.1%(2/33)和4/19]和发生胃黏膜萎缩[分别为6.1%(2/33)、1/17和18.5%(5/27)]患者的MGC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2不同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MGC患者的临床信息和病灶特征比较
三、MGC的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危险比(hazardratio,HR)=1.,95%CI1.~1.,P=0.]、黏膜下层浸润深度μm(HR=5.,95%CI1.~26.,P=0.)和H.pylori持续感染(HR=4.,95%CI1.~12.,P=0.)与ESD术后发生MGC相关。进一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95%CI1.~1.,P=0.)、黏膜下层浸润深度μm(HR=5.,95%CI1.~26.,P=0.)和H.pylori持续感染(HR=5.,95%CI1.~17.,P=0.)是ESD术后发生MGC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持续感染组相比,根除H.pylori能降低ESD术后MGC的发生率(HR=0.,95%CI0.~0.,P=0.)。
讨论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逐年增高。ESD为微创疗法,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成本效益高,在早期胃癌和异型增生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国内目前关于内镜治疗后MGC的研究鲜见报道,根除H.pylori对MGC发生率的影响仍需中国患者的临床证据。
既往文献报道,内镜治疗后MGC的发生率为3.5%~15.6%[],不同研究中MGC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认为ESD术后1年内发生的新病灶是初次治疗时未发现的潜在病变,属于同时性多发病变[]。考虑HGIN的恶变倾向和治疗指征,将其作为复发病变具有较强的临床意义。因此,本研究将MGC定义为内镜治疗1年后新发现的胃癌或HGIN。通过随访发现,MGC的总体发生率为9.1%,与文献报道相似[]。
H.pylori是最常见的致癌因素。大部分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增加了内镜切除术后MGC的发生风险,而根除H.pylori是否降低MGC发生率尚存在争议。日本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随访3年发现,根除组9例(3.5%)患者内镜切除术后发生MGC,对照组24例(9.6%)复发MGC,两组MGC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韩国开展了类似的前瞻性研究,并进行了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表明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的患者内镜治疗后MGC的发生率降低了50%[]。也有学者认为根除H.pylori不能有效地预防MGC发生]。本研究随访发现,H.pylori持续感染是ESD术后MG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除H.pylori后MGC发生率降低,证实了根除H.pylori预防MGC发生的有效性。与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根除H.pylori后MGC发生率降低更显著,可能与患者的分组标准有关。部分前瞻性研究根据是否服用H.pylori根除药物进行分组,忽视了实际临床治疗的复杂性[]。本研究综合考虑了手术时H.pylori的检测结果和随访期间的复查结果,将根除失败和根除后再感染的患者归入持续感染组,减少了Ⅰ类错误。
萎缩性胃炎和胃黏膜肠化生是常见的癌前病变。一项随访长达10年的研究表明,H.pylori成功根除1年后患者的萎缩性胃炎显著改善,3~5年后胃黏膜肠化生程度与未感染者之间的差异消失[]。另一项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H.pylori根除后胃体小弯侧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改善率高于安慰剂组[]。胃癌的进展遵循Correa模型序列,根除H.pylori后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部分逆转可能是MGC发生率降低的原因。与此同时,背景黏膜的萎缩和肠化生程度也影响了根除H.pylori的预防效果。一项大型、前瞻性、对照试验表明,根除H.pylori显著降低了不伴癌前病变健康人群胃癌的发生风险,但对已发生萎缩性胃炎或胃黏膜肠化生人群的预防效果不明显[]。本研究通过分层分析发现,ESD治疗时未发生胃黏膜肠化生的患者中阴性组MGC发生率低于持续感染组,而阴性组、根除组和持续感染组间发生胃黏膜肠化生患者的MGC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提示H.pylori根除时机的重要性,同时也解释了部分研究得出阴性结果的原因。《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年,上海)》[]提出,对于已发生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的患者,根除H.pylori可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进展,能不同程度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因此,建议接受ESD治疗的患者术前常规检测H.pylori,一旦发现感染应尽早进行根除治疗,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
除持续感染组,阴性组和根除组中仍有一定的MGC复发率,表明疾病进展过程中仍存在其他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黏膜下层浸润深度μm是ESD术后发生MGC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原发性胃癌类似,初次ESD时患者年龄越大MGC复发率越高,这一结果也得到其他研究[]的支持。随着年龄增长,各种危险因素如H.pylori感染、腌制食品的暴露时间延长,胃癌的发生风险也相应增高。因此,对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而言,即使成功根除H.pylori,术后也需定期复查内镜,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初始病变侵犯黏膜下层浅层可能与MGC复发相关,而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与MGC的关系尚不明确。部分研究报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是MG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他研究则得出阴性结论[],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结论可能与研究设计、样本量、病理活组织检查的部位和数量等因素有关。后续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在术前评估时进行多点多部位(贲门、胃角、胃体小弯、胃体大弯和胃窦)取材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与MGC的关系。
本研究经过长期随访探索了根除H.pylori对ESD术后发生MGC的影响,以及其他影响MGC发生的因素。与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纳入患者的年龄范围较广,且未排除伴发其他疾病的患者,最大程度地反映了真实的临床环境。同时,背景黏膜癌前病变程度通过病理检查判断,比主观的内镜下形态判断更可靠。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为单中心研究,入组患者主要来自江苏和周边省市,研究规模相对较小。其次,由于是回顾性研究,部分混杂因素可能存在偏倚,如胃黏膜萎缩等。本研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将可能存在的偏差最小化,且最终结果没有影响整体MGC的发生率。
总之,年龄、黏膜下层浸润深度μm和H.pylori持续感染是ESD术后发生MGC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功根除H.pylori能降低ESD术后MGC的发生率。
扫码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f/19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60中国人感染的幽门螺杆菌,可能你的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