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演员公开治疗幽门螺杆菌全纪录,肿瘤专
不少网友看后表示,担心自己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要去查一查。
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个什么“菌”?是不是真的很可怕?一起医院专家怎么说......
受访专家
李智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陈贝贝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据《年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50%。
研究还表明,感染者中大约有1%的人最终会演变成胃癌。而我国有14亿人口,有7亿人感染,这个数字非常巨大。即便是1%的感染者不加治疗罹患胃癌,那么将有万人是“胃癌候选人”。
幽门螺杆菌到底是啥“菌”?
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智说,目前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主要的致病因素,但常年不受控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癌或胃淋巴瘤的发生。年,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为I类致癌因子。这样看来,幽门螺杆菌似乎是个“坏”细菌!但现在的研究也发现,对有些人群而言,根除了幽门螺杆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了,有些人甚至更容易过敏了。似乎,幽门螺杆菌也并非一无是处。那还需要“根除”它吗?
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是一种病原明确的传染病。特别是在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的某种淋巴瘤中,都倾向于“根除幽门螺杆菌”。
年,日本京都的国际幽门螺杆菌专家的大会共识提出,为“减少胃癌、慢性胃炎等疾病的可能”,幽门螺杆菌一经查出,就应该根除。
发现了它就得“杀”?
目前有观点认为,所谓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实就是胃肠道菌群紊乱的一个特例,提示的是人体内环境的紊乱,本质上应该调整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而不是盯住一个幽门螺杆菌穷追猛打,更不应该为根除幽门螺杆菌而造成体内益生菌群体的生态失衡。
其次,目前经典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往往需要多种抗生素的协同,根除才会有较好的效果,而滥用抗生素或不规律使用抗生素会很容易产生耐药菌,导致多次根除幽门螺杆菌不成功。
反复多次根除不仅容易加重肝肾负担,而且容易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人体内环境失衡,产生更多疾病状态。
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陈贝贝说,但是,对那些发病机理研究得比较透彻的,众口一词认为患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恶性淋巴瘤(MALT),目前还是认为应该根除。
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荨麻疹、不明原因的贫血,有时也要根除幽门螺杆菌。
这样预防它的“入侵”
李智主任告诉我们,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
不洁餐具聚餐传播接吻传播母婴传播不洁排档社交传播可见,幽门螺杆菌感染多是由于“病从口入”。“注意个人卫生十分重要。”陈贝贝说,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避免体内菌群失调,是最根本地避免患上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方法。专家提醒,岁末年尾,各种聚餐越来越多,在欢聚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勤洗手,尤其是餐前洗手;
2
碗筷要消毒,尤其与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共同进食的时候,做到餐具分开;
3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主动与他人分餐;
4
聚餐时,鼓励使用公筷,最好是通过宣传,使大众认识并接受使用公筷,即全民公筷行动。
专家介绍
李智
普外科
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胃肠道肿瘤微创诊疗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肿瘤外科的手术治疗和腹腔镜治疗。坐诊时间:周二上午陈贝贝
肿瘤内科
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美国德州大学生物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临床化疗、大肠癌、食管癌、胰腺癌、胆道肿瘤、肿瘤康复、临床精准诊断与治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肿瘤营养专委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郑州市医师协会肿瘤专委会秘书。擅长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治与研究。对恶性肿瘤的止痛、营养、止吐等支持治疗经验丰富。坐诊时间:周三下午责编:庞红卫编辑:李惠子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讲透幽门螺杆菌防治,看这篇就够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