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定义血小板减少为血小板计数<×/L,国内一般为<×/L。年我国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把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范围定为(~)×/L。
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疾病,临床上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慢性肝病、风湿性疾病等。此外,肿瘤治疗药物的应用等,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应注意鉴别。本文将结合最新文献,将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因素进行梳理,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一、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可以概括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消耗与破坏增加、血小板分布异常及血液稀释4种。
1.血小板生成减少
(1)物理化学因素
化疗药物如卡铂、依托泊苷、吉西他滨、紫杉醇等;其他药物如丙戊酸、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干扰素等;放射治疗。
(2)骨髓浸润性疾病
骨髓转移癌、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
(3)造血干细胞病变
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范可尼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4)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EB病毒、腮腺炎、水痘、风疹病毒、布鲁氏菌病、蜱虫病、疟疾等。
(5)血小板无效生成
维生素B12、叶酸等缺乏。
2.血小板消耗增加
(1)免疫性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非免疫性
血管炎、人工心脏瓣膜、体外膜氧合肺、肾脏替代治疗、人工肝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心脏辅助装置等。
(3)血栓性
血栓性微血管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脾大
脾脏肿瘤、脾充血、黑热病、脾浸润、原发性脾大。
(2)血液稀释
大量补液或输血浆。
二、急诊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评估
在确定真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基础上,需请患者提供既往的血常规结果等临床资料,评估是否为新出现的血小板减少,如无法提供,则重点询问既往出血病史,包括各种自发出血及手术外伤出血情况。确定为新发的、或不断下降的血小板计数,应快速了解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相关症状特别是有无新发的出血,若有合并出血则需急诊处理。
如非急性血小板减少,对其病因构成的考虑也将发生变化,见图1。
图1血小板减少的评估
虽然新的临床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但是外周血涂片仍然是相对简便、快速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方法。对于急诊和危重患者来说,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医生需要获得的即时信息是:血涂片检测中能否发现血栓性微血管病(如出现红细胞破碎)或急性白血病(原始细胞),即使是因诊断的短时延误而造成开始治疗的延迟,对患者而言也可能是致命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急诊管理共识专家组.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急诊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31(2):-.
[2]曾巧珠,张晓辉.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60(6):-.
[3]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37(4):-.
编辑丨王申冲
审核丨卢璐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f/2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