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用药 > > 正文 >

幽门螺杆菌阳性需要治疗吗

带你全面认识幽门螺杆菌

认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寄生在胃粘膜的细菌,简称Hp,这种细菌在胃粘膜上皮呈现螺旋形,最早又在胃的幽门检出率最高,因此得名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会引起哪些疾病?

1.既然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粘膜,那它所导致的疾病当然以胃病为主。

2.大家都知道胃里面装的是胃酸,大部分细菌是很难在胃酸中生长的,但是幽门螺杆菌不一样,它会牢固的寄生在胃的粘膜层,并且分泌分泌对胃上皮细胞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日积月累,最终导致各种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会导致胃病的发生吗?

答案:不一定!

很多人胃内终身携带幽门螺杆菌,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这样的人叫幽门螺杆菌携带者。

有胃病的人绝大多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其他的病因也有很多:例如饮食问题、饮酒、药物及情绪因素等等),幽门螺杆菌有时是罪魁祸首,有时是推波助澜,因此,根治幽门螺杆菌后,他们的胃病或多或少能好转甚至治愈。

如何检查幽门螺杆菌?胃镜

原理:幽门螺杆菌是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尿素酶的细菌,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尿素酶来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检查方法:在做胃镜的同时,在不同的部位分别取一小块胃粘

膜,放在试剂盒里检测,如果试剂颜色由黄褐色变为红色或紫红

色则为阳性,如果试剂的颜色不变,则为阴性,准确性可达90%

以上。

呼气试验

也叫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也就是老百姓经常听说的“吹口气就能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

原理:刚才上面已说过,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尿素酶,服用碳13

标记的试剂(尿素)后,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尿素酶可将

尿素分解为氨和碳13标记的二氧化碳,碳13标记的二氧化碳会

通过血液经呼气排出,收集呼出的气体,通过分析呼气中碳13标

记的二氧化碳含量即可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检查方法:首先做这个检查之前需要空腹,检查时先让患者口服一粒含碳13或碳14尿素胶囊,30分钟后,患者直接向集气瓶内呼气,收集呼出的气体进行检测即可。

注意:

1.如果你是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复查,一般复查前需要停药一周再做这项复查;

2.碳14有一定的放射性,不宜用于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抽血检查

原理:人体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血液中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

以通过抽血检查检测到,一般作为曾经感染过的证据。

优点:检测方面,灵敏度高,特异性高。

缺点:血清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抗体一般要几周之后才能检

测到,而且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其抗体仍未阳性,所以临床上

很少使用。

唾液或粪便检查

唾液法:收集4滴唾液即可检测,简单方便,适合所有年龄段,

但结果仅供参考;

粪便检测法:和唾液法一样,属于不能接受常规检查时的替代方

案,在临床上很少应用。

检查结果阳性怎么办?

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一定要治疗吗?

答案:当然是不一定!

刚才已经讲过,很大一部分人,感染后不产生症状,或者不产生明显的破坏,长期潜伏,伺机而动,是否发病与个体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是否需要治疗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那哪些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需要治疗呢:

胃癌高危人群、胃癌家族史、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病变严重(如萎缩、糜烂、肠化等)、消化不良(如嗳气、反酸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心理负担大的人。

如果不是以上高危险人群的话,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也不意味着一定要根除,也不意味着一定会得胃癌,平时注意饮食规律,不熬夜,戒烟酒,餐前洗手,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检查下胃镜,看看这“家伙”是不是对你的胃产生了损伤。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各位:

容小编再啰嗦几句。

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医院就诊。

呼气试验只能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但呼气试验阴性并不等于没有胃病,胃镜除了能检测幽门螺杆菌,还能判断胃内炎症、溃疡、息糜烂或肿瘤等情况。

所以得了“胃病”做一个呼气试验是不够的,它只能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到底是溃疡引起的不适,还是肿瘤引起的不适,还是需要胃镜来明确的,必要时还要做病理的。

以文养医,我学习阿宝!

黄昊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以文养医,我学习阿宝!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治疗效果
白癜风口服什么药品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y/1611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