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十万人才下海南rdqu
“十万人才下海南”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后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海南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才热潮,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幕。在20多年之后,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今天在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如何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大量人才冲击对海南的影响
海南建省初期大规模人才潮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大量人才涌入海南,给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海南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海南建省还未正式实现,许多项目正在洽谈和准备当中,经济发展尚未实现飞跃,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僧多粥少、人才过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许多人才尽管满怀希望来到海南,但很快就要面对残酷的生存考验——求职目标暂时无法实现,自己带来的钱却已花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潮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请愿和人才滞留上。
人才请愿事件发生在年12月17日,当天下午一些内地求职者以“志在宝岛联谊会”的名义,在海南行政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张贴海报,号召求职者于当晚7时集中于港口客运站开展联谊。当晚大约余人聚集在港口售票处大厅,他们的诉求较为纷杂,但主要有四点:一是要求和海南建省筹备组的负责人开展直接对话;二是要求海南当地政府提供工作;三是在生活上给求职人员特殊照顾,包括免费或者低廉的食宿和公费医疗;四是对准备离岛的求职人员提供回程路费。这些要求在现在看起来似乎不合时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自由,人才竞争平等,政府没有义务给所有人提供满意的职位。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许多来海南的求职者都认为自己是响应国家号召来建设海南的,政府既然号召我们过来,就应该给每个人提供工作岗位,在政府包办一切的计划经济思维支配下,人们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显得情有可原。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时任海南行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谢百泉带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现场,首先由谢百泉与求职者进行公开的对话,随后由各位工作人员进入人群中进行宣讲。每个工作人员周围都围满了求职人员,为了尽快消除求职人员的不满情绪,工作人员耐心地宣讲党的政策和海南面临的实际困难,表现出了高度的耐心和责任心。在工作人员的劝解下,凌晨2时左右聚集的人群全部散去。此后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人才请愿事件,但由于海南行政区党委和区政府工作及时,第二次请愿事件并未成行。
人才滞留问题产生于年初,许多求职人员找不到工作或没有理想的职位,暂时等待时机寻找更好的工作。也有少部分人员由于一时筹集不到回家的路费,不得已滞留在海口。这些滞留人员数量较多,仅在海府路就出现了十多处由求职人员摆设的餐饮摊点。这些摊点不仅设施简陋,还缺乏相关的合法手续,影响了市容市貌。“在海口的夜宵排档中,如今又挤进了一支外来求职者的‘队伍’。他们来自大陆,来这里想重现自我价值,想充分锤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在目前工作尚无着落的情况下,他们卖报、卖饭,也学着当地人,支起一张桌、一口锅,卖川味面、北方饺。在大陆,他们都是父母身边的娇儿女,如今在这里独立生存,这是一种观念的变革,他们之中也许有未来的企业家、政治家、哲学家、经理和大富翁。”此外,摆摊销售货物和卖报纸也是滞留人员大量从事的临时职业,滞留人员黄罗丹专门创作了《卖报歌》。“那时来海南岛的大陆人晚上都喜欢聚集在东湖的三角池边,交流找工作的感受,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个朋友把我的这首《卖报歌》复印了几百份,发给大家传唱。我呢,晚上就站在东湖边的花坛上指挥大家唱。也唱《海南梦》。我的《卖报歌》和李德成的《海南梦》,是当年十万人才闯海南的共同记忆。”
此外,少数求职人员迫于生计不得不铤而走险,从事一些非法活动,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消极影响。应该看到,滞留人员的主流是好的,很多滞留人员怀揣着建设特区的崇高理想在艰苦的条件中拼搏,依靠自己摆摊过活,这种执着的精神令人感动。很多人最终坚持到了海南开发高潮的到来,成为海南建省之初经济发展大潮中的弄潮儿。年6月20日,为彻底解决海口市滞留人员的问题,省委书记许士杰紧急约谈海口市委书记林明玉,要求尽快安置好海口市的滞留人员。23日,海口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发表公告,要求滞留人员中大学文凭以上、助理工程师以上的人员集中登记,统一安排。26日,共计名进行了登记,其中人符合要求。海口市委、市政府对这人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安置,其中人分配了工作,其余11人由于没有对口专业和对口单位安置,暂时转交给省人才安置中心安排。至此,海口市的人才滞留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四)新政策的实施与人才潮的消退
为了扭转人才大潮中的混乱局面,防止人才盲目涌入海南,海南建省筹备组一方面积极和中央联系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在媒体上开展广泛的宣传,既说明海南建省后对人才确实存在一定的需求,又解释海南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希望全国人才理性有序地来海南岛。年1月25日,《海南日报》对海南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报道,其中指出:“由于海南尚未正式建省,机构、体制还没有确定,究竟要多少人才,目前还很难落实。这同目前大批有志之士涌到等待工作的现状相比是个矛盾。人才是肯定要引进的,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中共海南省(筹建)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和海南人事局的领导也反复在公开场合宣传:“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有关规定,人才引进工作必须明确几点:不在公职的‘五大’毕业生不引进;中小学教师不在交流范围之内;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要由国家统一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原则上不直接安排,由国家统一安排;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所需专业人才实行聘用、聘请的办法;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边远省区及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技术人才暂不引进,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也不主动引进。”这些宣传和规定,从源头上减少了来海南求职人员的数量,避免了更多人才涌入海南求职。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到海南求职人员的劝阻工作。通知中写道:“目前海南正处于建省筹备阶段,可安排的人员极为有限。因此,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大学生和其他求职人员大量涌向海南,将会给海南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各高等学校,要做好欲去海南求职人员的思想工作,劝阻他们不要盲目去海南”。中央的这一通知由新华社报道,先后在全国各地许多报纸上刊登,对制止人才盲目涌入海南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成为海南人才潮从初期的无序到有序的转折。
此后,海南建省筹备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确保了海南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从工作方法上变过去的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为了准确地掌握全省人才需求情况,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人才,年12月至年4月,中共海南省(筹建)工作委员会先后召开全省各市县组织部长、人事局长会议和36个农场的党委书记、场长会议,同时,组织人员对海南19个市县和省直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及时地掌握海南全年需求多个专业类多人的信息,结合海南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引进人才的近期计划和长远规划。在此基础上,年5月,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抽调干部、专家50多人,组成4个招聘小组,分赴北京、武汉、成都、西安、重庆等城市设点招聘人才。在5个城市共接待洽谈多人次,筛选录用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及其以下83人。及时地引进了一些急需的人才,同时也避免了大量暂时不需要的人才盲目涌入海南的窘境。其次,在人才引进制度上大胆实践创新,颁布《海南省关于吸收录用省外辞去公职的科技人员的暂行规定》。由于有创新的政策和工作方法,从年4月开始,海南人才引进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到年7月,大批人才盲目涌入海南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改善,人才潮出现了回落。突出表现在:“曾经拥挤不堪的‘人才交流中心’,以前高峰期平均每天接待多人,收到求职信多封,现在平均每天只接待20人左右,收到求职信不到封。一度人头攒动的‘人才墙’一这块求职者交换信息、结识朋友的地方,人数也大幅度减少。”至此,“十万人才下海南”这一历史事件基本结束。
资料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温馨提示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琼崖史志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y/20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人文启迪解放以来的海南海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