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病因 > > 正文 >

人文启迪解放以后海南的海洋文化

白癜风大医院 http://pf.39.net/bdfyy/

年4月30日海南岛解放,从此,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上,海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使海南岛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海南文化,海南海洋文化,也呈现出了新时期的风采。

1传统渔业的转型解放前,渔业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少数被称为“渔父”、“鱼栏主”和渔业资本家的人,他们占有大型渔船和生产工具,多数渔民仅仅拥有小船小网等简单的生产资料。解放以后,国家对传统渔业生产方式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渔民走集体化道路,出现了从私有到公有的渔业组织。如年底,广东省建立了个渔业生产合作社,加入渔业合作社的渔户占全省90%以上。年1月,广东省委决定将沿海42个主要渔港与农村人民分开,单独成立渔业人民公社。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海南海洋捕捞渔业快速发展。从渔场开发情况来看,渔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对南海诸岛渔场的开发快速发展起来。据年的《文汇报》报道:“海南岛的渔船远出东京湾(今北部湾)、七洲洋、榆林海。6个月来,捕获红鱼、青甘鱼、大鲨鱼、旗鱼、金枪鱼和马鲛鱼等近50万担。……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捕获一批大海龟、公螺壳、海参和供工业用的石花菜等。”年成立“西沙工委”,并建立了水产后勤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琼海县渔民在南海诸岛的海参最高产量达80吨(干品),海龟达吨,贝类达吨,藻类达吨。-年“十年动乱”时期,渔业生产受到政治上的严重影响,发展迟缓。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渔业恢复,渔产量不断提高。年琼海县组织到南沙群岛生产的渔船73艘,经过两个月的生产,共捕获海参等海珍品82吨,创造了南沙群岛生产以来的最高纪录。自年开始,每年3-6月,琼海县近海是幼鱼保护期,因此,琼海县根据有关部门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保护区和海上安全作业的规定,积极组织有条件的渔船到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域生产,原来在近海捕捞小鱼幼鱼为主的60多艘灯光围网渔船,全部到外海开展刺钓和海珍品生产,有效地保护了近海水产资源。国营海洋渔业公司对南海诸岛渔场的开发也是重要的方面。自-年,国家在广东、广西先后建立了南海、湛江、广州、汕头以及广西北海5个国营海洋渔业公司。国营海洋渔业公司是大型综合性的国有企业,设有海洋捕捞、制冰冷藏、产品保鲜和加工、船舶修理、网具制造等单位,国营海洋捕捞公司基地以不同港口为依托,广东省的汕头海洋渔业公司基地(即汕头渔港),广州市海洋渔业公司基地(即广州官洲岛渔港)、湛江渔业公司基地(即湛江调顺岛渔港)、国营南海水产公司基地(即海南岛白马井渔港),是开发南海渔业的主力。其中,国营南海水产公司是最早开发南海诸岛海域渔业的国有企业。20世纪70年代起国营南海水产公司开发了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渔场。从作业范围来看,从岛礁到海域渔场均有作业。在传统社会,渔民主要在南海诸岛岛礁上进行采捞,从中华民国时期开始,一些大型渔船开始到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远洋捕捞。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渔民一方面延续在岛礁上作业的传统,另一方面,随着机动船只的制造和普及,国营渔业公司作业的渔场从岛礁扩展到整个南海海域。广东省渔业部门和渔业公司按海域地理位置及传统作业习惯,把渔场分为台湾浅滩、粵东、东沙、珠江口、粤西及海南岛东北部、海南岛东南部、北部湾北部、北部湾南部及海南岛西南部、西中沙、南沙等渔场,并根据不同渔场的鱼汛、鱼类进行捕捞,其中与南海诸岛相关的渔场有东沙群岛渔场、中沙东部渔场、西沙和中沙渔场、西沙西部渔场、南沙渔场。从渔船技术来看,从风帆渔船发展到机帆渔船。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广东省水产厅技术科在风帆船基础上改用机帆船,并在珠江口一带推行试用,20世纪60年代进入推广阶段,到年,南海捕捞渔船总数达到艘,其中机动渔船艘。20世纪70年代,渔船机动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年,渔船总数达到艘,其中机动渔船艘。年,南海捕捞渔船总数达到艘。原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营渔业公司拥有的钢质渔船也开始进入群众渔业。在广东、广西成立的5家国营海洋捕捞公司是综合性大型公司,同时具有制造渔船的功能,年,广东省水产企业公司在吸收五家私营小厂的基础上建成了渔轮修造场,开始自行设计建造了本省首批4艘木质渔轮,并于年初投入生产。年年底,国营南海水产公司迁往海南岛。-年,该厂共建造渔轮艘。自年开始,随着全国改革开放,渔船也加快了技术改造,为达到开发远洋渔业的需要,除了增加渔船吨位,改进船型,增大功率外,渔船一般都配备了雷达、对讲机、彩色探鱼仪、卫星导航仪、卫星定位仪、海底声呐、卫星云图仪、无线电话等先进设备。(赵全鹏《南海诸岛渔业史》,海洋出版社,年)2诗歌颂扬新生活用诗歌的方式来颂扬解放后海南海洋新生活,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表现海岛守卫的。如“为毛主席站好岗”有:“毛主席接见革命战士的喜讯,像春风飞到了营房。日夜守卫海岛的战士,心潮澎湃像翻滚的海浪。……革命战士见到了红太阳,心明眼亮浑身有力量。站在海岛望北京,革命路上往前闯。”(《海南日报》年7月3日第3版)歌咏西沙群岛的。如“西沙的虎斑贝”有:“打开西沙寄回的包裹,她惊奇地挑起眉梢:这就是西沙虎斑贝吗?还是南海龙宫一块宝!……捧着宝贝看不够,叫来姐妹都瞧瞧。夜来一场西沙梦,枕边涌起南海潮……。”(《海南日报》年6月28日第3版)再如“咏西沙三首”的“海岛小菜园”有:“黄瓜、豆角、萝卜,白菜、大葱、紫苏……莫道西沙菜园小呵,天南地北多名目。”(《海南日报》年2月24日第3版)描绘海南岛的。如“美哉海南岛”有:“美哉海南岛,大海滚雪涛。浪拍尘土尽,网起鱼虾跳。鹰击长空远,舸排巨浪遥。红旗白帆近,一片歌如潮”,“美哉海南岛,最美是碧涛。浪花千朵白,海岳万丈高矢志向东流,粉身撞岩礁。浩荡从不息,励人向前跃”,“美哉海南岛,物产真丰饶。稻椰油鱼糖,茶麻松猴胶。铁矿加水晶,人民最勤劳。书其万之一,蓝天为纸小”,“一片长着翅膀的白云,从羊角树间飘起。那是一群多情的鲣鸟,扑向归航的‘八一’军旗。”(《海南日报》年2月24日第3版)描画海港新貌的。如“《海口新港歌》”有:“啊,碧波铺缎绸,啊,椰叶掩白楼,海口新港迎我归,景色万新齐招手。新堤新渡新吊塔新船新驳新码头,新路新仓新工厂,新人新车新大楼!……阔别已有三十年,港口旧貌焕新秀,新港是宝岛大门坎,三百米码头峥嵘岁月稠。琼州海峡前庭宽,百舸鱼贯进码头,海口公路后院长,车辆如龙全岛游。海口新港呵,为四化日夜吞吐新春秋,海口新港呵,为友谊迎来送往五大洲。”(《海南日报》年11月10日第4版)从以上所选诗歌可以看出,这里既有守卫海疆的边疆情怀与守边意识,也有情趣盎然的生活画面,既有海岛资源之美中透露着的自豪感,也有新时期海边事象巨大变化的喜悦感。3改天换地新气象解放以后的海南岛,处处洋溢着新时期朝气蓬勃的气息。从海洋文化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一)发展速度快。从有关材料来看,热带渔业是重要的农业部门。如前所述,渔业发展实现了快速的转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可谓改天换地新气象。在滨海工业上,海南莺歌海盐场是当时全国大型盐场之一,是优良的化工原料和食用盐供应基地。年全岛原盐产量是34万吨。在海洋交通上,当时的主要港口有海口港、三亚港、八所港和万吨泊位深水港——洋浦港,其次有海口新港、清澜港、铺前港、白马井港等。年全岛港口货物吞吐量为万吨,为年货物吞吐量19.3万吨的39.9倍。(《海南建省二十五周年丛书》第一卷《发展史略》,李挺奋主编,中华出版社,年)(二)精神面貌新。解放后海边的人们,总是善于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发现新社会的美好。如年,琼海县潭门公社“苦大仇深”的徐开标同志说:“在国民党反动派、日本鬼子统治时期,哪有我们穷人的活路?有一天,我父亲在海上拾到一个鲨鱼头,日本鬼子的爪牙,就硬说是我父亲卖鱼不纳税,把我父亲抓去打得半生半死,我父亲还经常因家里交不起国民党的苛捐杂税,躲到亲戚家里去,有家不能归。解放后,是毛主席给我们一家带来了幸福生活,但是阶级敌人对我们贫苦渔民的翻身解放却恨之入骨。年5月的一天,一个暗藏的坏人,乘出海打鱼机会,用渔刀将我父亲砍死”,他非常激动的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但是我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安心在哨所执勤,这是忘本,是对毛主席最大的不忠”,他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大大提高了。(《海南日报》年8月22日第3版)如昌江县南罗公社的新港大队,八十多岁的老渔民黄大洲已经多时不参加劳动了,他说:“我活了四个朝代,过去给渔霸打了三十多年的长工,是毛主席把我们贫苦渔民从苦海中救了出来。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以实际行动来报答毛主席的恩情,永生永世不忘本。”十多天来他一直坚持编织渔网。妇女们也打破常规,改变妇女以前不出海的旧习俗,纷纷出海捕鱼,和男社员并肩战斗。(《海南日报》年4月18日第3版)如解放前八所港是一片荒凉的沙滩。年日寇侵占海南岛后,为了掠夺海南岛的宝贵资源,从岛内和上海、台湾等地抓来了二十多万的劳工,强迫他们在八所港筑港口,日本强盗从这里运走了我国大量财物,又往这里运来了大批杀人武器。在日寇的皮鞭下,工人们每天工作十多二十个小时,吃的是猪狗食,穿的是水泥袋,住的是“猪仔棚”,有病不给治,重病遭火烧甚至惨绝人寰地把工人成批活埋、枪杀,二十万多劳工到后来只剩下几千人。国民党统治时期,蒋家王朝极力破坏港口各种设施,使港池淤塞,码头百孔千疮,破烂不堪。春雷震天响,红日照海港。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八所港广大工人翻身做了主人。一批批我国各大港口的海港工人和退伍、转业军人,满怀建设宝岛的豪情壮志,来到八所港。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修复了港湾,使“死港”焕发了青春,很快投入了生产,这个港口,以往只能停泊一艘吨左右的船只,如今能够同时停泊三艘万吨巨轮,起重运输和装卸设备全部实现机械化,港口吞吐量将达到开港初期的14倍。(《海南日报》年3月5日)再如昔日的三亚港,一片凄凉,航道淤塞,连几十吨的机帆船也靠不了码头。那时候的码头工人要下到齐腰深的水里装卸货物,靠肩扛棒抬。辛苦一天,连一椰子壳米也挣不到,晚上在街头破庙里栖身,当时有这样的一首歌谣:“苦力佬,苦力佬,白天水利泡,晚上睡破庙,一根扛棒一根绳,手搬肩扛脚不停,压弯了腰背,饿死了老小”,唱出了码头工人对旧社会的血泪苦诉。解放后,在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全港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港口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三亚港码头比年扩大了35倍,职工人数增加了多倍,现在吨的货轮可以乘潮水直靠码头,装卸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港口吞吐量逐年上升,年比年增加了三倍。(《海南日报》年3月26日第1版)通过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看出,解放后的渔民们精神状态好,革命情怀深,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烙印,显示着特定时期的海洋文化历史映像。

图片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编辑:吴丹

海南爱心扶贫网网址: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by/18379.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