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幽门螺杆菌 > 疾病预防 > > 正文 >

胃病的ldquo祸根rdquo幽

幽门螺旋杆菌位于人体胃部的幽门处,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我国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50%至70%。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多种疾病的致病原因,尤其是与胃癌的相关性极高。

感染了幽门杆菌,身体并不是悄无声息。

胃病的“祸根”幽门螺杆菌,出现这四个表现,你可能被感染了:

表现、口腔异味

口臭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最直接的表现。

一方面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会产生大量尿素酶,能迅速分解尿素产生大量氨,氨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物质,从而造成顽固性口臭。

另一方面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能够在牙菌斑中存活,它会在口腔中生产出臭臭的碳化物。

表现2、消化异常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胃炎的表现,例如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恶心、排便异常,常常有希便,或者是总是排不干净等等。

出现以上一系列的表现,然后再加上有口腔异味,多半是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

表现3、上腹疼痛

一般十胃九病,很多人都不会把胃痛当回事,其实如果长期出现饮食后胃痛或者是饱腹感强的情况,有时还伴有其他的症状表现。

医院进行检查,虽说幽门杆菌不会马上导致胃癌,但是对胃的损伤是非常大的,及时干预,以防延误病情。

三个途径,是感染幽门杆菌的主要途径:

第一个:多人进餐

大家围起来一起吃饭是我国的传统,但其中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形成交叉感染,特别是幽门螺旋杆菌。

共同用餐真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家里成员之间有一个出现感染,其他人感染的概率会大大的增加。

所以一般幽门杆菌感染具有家族性。

第二个:吃没熟的肉

烤肉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最爱,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自己在家烤肉,这倒是没什么不好,但是一定要烤熟。

一旦吃没有熟的食品,特别是一部分肉类或者是烧烤食品,则食品上面有所大多数病菌存活,从而吃了以后会出现细菌感染。

第三个:外出就餐

定外卖或者是长期去外面吃是很多年轻人的习惯,但是长期在外就餐不仅仅会增加患上三高等疾病的几率。

并且一旦外面的餐具消毒不干净,就很可能被感染。

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常吃三物,养胃做好三件事:

、山药南瓜粥

山药里面含有多糖这一成分,能够对胃黏膜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中医上认为,山药能够健脾胃,同时山药颗粒细腻,很容易被胃部给消化,不会加重胃部的负担。南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钙,还有胡萝卜素等成分,能加强人体内的胆汁分泌,帮助身体更好的排毒。

此外,南瓜里所含有的果胶成分,可以对胃壁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一般肠胃不舒服的人,往往都食欲不佳,总感觉吃不下东西,这个时候多喝山药南瓜粥,能够帮助你提高食欲,缓解胃部不舒服的症状。

2、卷心菜

卷心菜富含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刺激胃部形成屏障,保护胃黏膜的健康,让胃黏膜免受各种细菌的干扰。

并且卷心菜还具有抗生素的作用,可杀死包括幽门螺杆菌在内的多种细菌!

探究表明:每天喝/4个卷心菜榨的汁,3周后可减轻由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造成的腹痛,并有助于两种溃疡病的愈合。

3、大蒜

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研究表明,每天吃大蒜可以预防幽门杆菌的感染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但是大蒜想要生成大蒜素必须要与空气充分的接触才行,所以在吃大蒜的时候尽量让其接触空气或者是咀嚼的时间长一些。

养胃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吃早餐

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因为从晚上进过一晚上的睡眠大概会有十几个小时没有进食。

若不吃早餐,甚至会达到5个小时没有吃东西,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黏膜层。

长期如此,就会破坏胃黏膜,造成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第二件:三餐定点,不暴饮暴食

胃部是一个非常守时的器官,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分泌胃酸,所以饮食上,尽量保证三餐规律,每餐不要吃得太多,尽量吃八分饱。

正常来说,3-4个小时,胃会排空,7-9点吃早餐;-点吃午餐;7-9点吃晚餐。

并且尽量不要吃宵夜,晚上实在是饿了可以吃点水果,晚上尽量吃少一点。

第三件:有胃病不要拖

虽说胃病非常常见,但是当出现胃痛的时候尽量不要拖着,尽早的去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胃部不舒服就是身体在报警了,这时就要看医生。

吃药-2周都不见好就要及时就医,就算不到两周,服药后没效果也要就医。

另外,40岁以上的老胃病要警惕胃癌。

独享不如共享!!

好文章发给大家!▲长按识别
转载注明: http://www.xwoae.com/jbyf/18546.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xwoa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幽门螺杆菌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